點擊進入“鳳娛指數-影劇綜榜單”查看最新榜單!
文/連城易脆
2022年2月24日,俄烏爆發沖突,烏克蘭部分地區陷入炮火。
對于當代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戰爭既是遙遠的,也是熟悉的。
我們早已在各種戰爭片里領略了戰爭的殘酷與凜冽,以及人性的異化和扭曲。
法國哲學家保羅·維利里奧在《戰爭與電影》中提到:戰爭與電影看起來似乎是兩個不搭界的論域,但實際上戰爭為電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電影工業技術的改進做出鋪墊,人們也能從戰爭題材的電影中宣泄情感,實現社會動員,就連傳播學的發軔也離不開二戰時期霍夫蘭等對宣傳片《我們為何而戰》的研究。
然而縱使全世界早已拍攝了數量浩如煙海的戰爭電影,卻絲毫不能減少戰爭的發生。
人類從戰爭中吸取的最大教訓,就是從未在戰爭中吸取過任何教訓。
01 戰爭是政客最殘忍的游戲
早在1832年,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政治不僅引起戰爭,而且支配戰爭,因而政治的性質決定戰爭的性質。”
世界上的大部分戰爭,都能被這段話所概括。
導演餃子在執導《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曾經拍過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
在這部短片中,戰爭對于政治家而言,就是一場紙牌游戲,戰場就是牌桌,武器和士兵就是一張張可供隨意使用的紙牌。
而開戰的目的,只是瓜分一個小島。
戰斗中,雙方國家的兩名飛行員墜落荒島。為了生存,他們一起合作,從敵人成為朋友。
他們最終放棄重返人類社會,在炮火中安靜地下棋,擺脫了成為政治家棋子的命運。
對于普通人來說,大部分戰爭都沒意義,只有政治家和軍火商癡迷于此。
《戰爭之王》正是這方面的絕佳案例。
全世界有五千多萬支私槍,平均每十二人就有一把。軍火商考慮的是,怎樣讓剩下的十一人也擁有槍。
同時,電影也借尼古拉斯·凱奇所扮演的軍火貿易商之口,指出了軍火交易的可怕邏輯——
大部分戰爭的真相是什么?
是少數人為了利益,犧牲大多數人的生活。
02 戰爭,就是要求人殺人
戰爭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消滅最多的人口。
電影《盧旺達飯店》聚焦于90年代的盧旺達內戰,這場戰爭,共造成80-1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占當時盧旺達總人口的1/8。
而我們,在南京一地,就失去過三十萬活生生的同胞。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戰爭兩字包含了一個行為,即人殺人。
一群人自以為“合法”地去屠殺另一群人。
殺戮和流血,都由普通人承擔,政客們則在明亮的房子里抽著雪茄、喝著酒。
父親、母親、老人、孩子、孕婦,都有可能在戰爭中被無情殺害。
《美麗人生》中,羅伯托·貝尼尼所飾演的圭多,樂觀、可愛、善良,他沒有做錯過任何事,卻被一個士兵帶到暗巷里處決。他年幼的孩子,目睹父親離開,以為這是一場游戲。
當然,這世界上也有人誓死拒絕戰爭,即便他就身處戰場。
電影《血戰鋼鋸嶺》改編自真實事件,加菲爾德飾演的軍醫堅決不殺害任何一條生命,被送上軍事法庭、被戰友羞辱嘲笑,也絕不動搖。
他拒絕殺人,拒絕服從戰爭的規則,穿梭在戰火中拼命拯救戰友。這種超凡的堅決,讓人動容。
戰爭總有它所無法征服的領地,那里閃耀著人性最耀眼的光輝。
03:戰爭,終將反噬好戰者
戰爭也從來不會青睞哪些好戰狂。
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納粹軍官屠殺猶太人,卻沒有料到自己的孩子也穿上了“條紋睡衣”,意外進了焚燒室。
最后納粹軍官夫婦的痛哭流涕,是對戰爭最直接的控訴與反思。
即便強如美國也會有栽跟頭的一天。
在電影《黑鷹墜落》中,深陷索馬里的美軍面臨了前所未有的難關,一枚火箭彈直接擊落了叱咤風云的黑鷹武裝直升機,墜落的美軍士兵只能進行貼身肉搏,最終傷亡慘重。
這場戰斗也成了美軍歷史上一次不可磨滅的恥辱印記。
而侵略者也同樣會遭受到戰爭的反噬。
臺灣史詩級戰爭作品《賽德克·巴萊》,就有這樣的經典臺詞: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1930年10月27日,賽德克族發動了霧社起義,襲擊了日本警察所,奪取槍械彈藥。在整個起義過程中,殺死了134名日本人。
戰爭由流血開始,也必將由流血結束。
而那些僥幸活下來的人,同樣無法擺脫戰爭的陰影和魔爪。
根據統計,僅阿富汗戰爭,就有多達28萬名美軍士兵被確診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也就是PTSD。
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主角是一名經歷伊拉克戰爭的士兵。
在比利·林恩的瞳孔中,我們讀出的是痛苦、困惑、不解與沉重。他為自己國家的行為感到痛苦,為自己在戰場上殺人而懊悔。
史泰龍主演的《第一滴血》,把戰爭創傷表達得更充分。
曾經參加過越南戰爭的退伍軍人蘭博最終被逼上絕路,公然和警察對抗,他無法理解自己曾經為國戰斗,為何如今卻成為眾矢之的。
電影所展現的愛國主義的破滅,也反應了戰爭這個洪水猛獸給人性帶來的是怎樣的扭曲。
戰場上真的會有贏家嗎?恐怕被卷入其中的每個人,都將面臨難以言說的苦難。
回到現實,當地時間3月2日,俄羅斯國防部首都公布俄烏戰爭的傷亡數據: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及軍人共有超過2870人死亡,大約3700人受傷。同時,也有498名俄羅斯軍人在執行軍事任務時死亡,另有1597名俄羅斯軍人受傷。
這顯然不只是幾個數字,背后是一條條原本鮮活的生命。
其實關于俄烏兩國的紛爭,早在幾年前就有《頓巴斯》《烈日陽光》等多部電影進行過展現,其中的淚水、苦難,似乎沒有帶來任何有益的改變。
而這場俄烏戰爭無非在未來變成新的電影素材,拍出更多的電影作品,而戰爭則始終無法離我們遠去。
行文至此,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侵襲而來。
呼吁和平,似乎是一個如此干癟的口號,人類什么時候才能真正拋棄戰爭?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想看深度報道,請微信搜索“Ifeng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