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鳳娛指數-影劇綜榜單”查看最新榜單!
文/肥肥
眾所周知,世界上已經沒有韓國人不敢拍的題材了。這幾年和Netflix搭上伙之后,更是火力全開。
去年爆火的《魷魚游戲》隱喻資本對人的異化,前一陣的高口碑佳作《D.P.逃兵追緝令》,揭露韓國軍中霸凌。
最近在網飛新上的《少年法庭》,開播之前就萬眾矚目。因為點又找對了,聚焦“未成年人犯罪”與“少年犯量刑”的話題。
僅僅是在我們這個國家,僅僅是在微博這個平臺上,我們一年可能就有多次關于此話題的爭論,“未成年人保護法”究竟保護的是誰?
罪犯的年齡越來越小,所犯的罪行越來越可怕。案件一曝光,大眾爆發樸素正義感,要求死刑。
社會在發展,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卻在回升。誰在源源不斷輸送少年犯?我們到底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01 對惡魔的兩種態度
綁架、殺人、分尸、棄尸,難以想象兇手居然是個13歲少年。
《少年法庭》開篇,男孩白成友拿著帶血的斧頭,向警方自首。
原來一個8歲的男孩找白成友借手機打電話,卻被白成友誘拐到家里,隨后遭到殺害。
兩個人素昧平生,白成友殺男孩只是覺得好玩。
在法庭講到作案過程時,白成友居然大笑起來,直言太爽了。
他之所以敢如此猖狂,毫無忌憚,是因為本國《少年法》規定犯罪者未滿14歲,法院能給的最重量刑,就是在少年院接受兩年教育。
他明白,法律拿他無可奈何。
法院外,民眾憤怒、恐慌,要求修訂法律,重判白成友。
一面是法律規定,一面是輿論四起,如何圓滿結案,審判壓力,轉至法院主審法官沈恩錫身上。
沈恩錫人稱“十恩錫”,即對于少年犯,她常頂格處理,給予“十號處分”。
沈恩錫并不是一味的狠辣,她專業、負責,面對白成友“思覺失調”的診斷報告,很快判斷出兇手另有其人。
因為“思覺失調”患者,無法長時間專注,不可能獨自完成清理血腥現場、分尸、拋尸的任務。
身為法官,她打破常規,私下調查,終于找到真兇。
兇手是16歲的富家女韓睿恩,她將男孩引誘至白成友家中,殺人分尸之后翩翩起舞,并利用白成友對自己的感情,要求對方頂包,鉆“少年法”的空子。
最終,韓睿恩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白成友被裁定10號處分。
《少年法庭》是單元劇形式,后續幾個未成年犯罪的案件,同樣令人觸目驚心。
女孩集體霸凌案、延和集體性侵案,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人間惡魔。
但對待“人間惡魔”的態度,法官們各有不同。
沈恩錫堅信法律是保護受害者及家屬的最后一道防線,年齡永遠不是目無法紀的理由。
她要讓已經犯罪的少年和潛在的少年犯,都懼怕法律。她也不相信少年犯能夠悔過。
與沈恩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車法官,他希望給青少年更多機會,許多被他裁定的少年犯,后來都成了他的朋友,接受他的幫助和指導。
車法官認為,法官是令這些孩子走向正途的最后機會。
隨著劇情發展,我們得知沈法官的孩子因兩個未成年故意高空拋物而死,結果兩名男孩只是接受感化教育,就被無罪釋放,毫無歉意和愧疚。
之后更是變本加厲地作惡,成為性侵案的主犯。
車法官年少時因家暴犯罪,在教化中長大成人,并努力成才,成為法官。
他相信少年犯罪不是“性本惡”,而是被家庭、社會塑造,也有機會能改過。
這兩種態度,也是真實世界的延伸。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犯下惡行,究竟要怎么處理?
我們作為成年人,看到那些血淋淋的案件,能找出解決方法嗎?這個問題是世界性難題。
比如2019年轟動全國的大連10歲女孩被殺案,兇手是個年僅13歲的男孩。
他強暴未遂之后,連捅七刀殺死女孩并拋尸,該案件在法律框架內采取了最嚴厲的判決,也只是收容三年。
縱觀全劇,《少年法庭》的導演和編劇是傾向沈法官的,生命不容褻瀆與傷害。少年犯必須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法律才能全社會發揮效力。
但來一個“殺”一個,不是解決之道。
02 這一點不改
社會就會源源不斷輸送少年犯
一個孩子赤條條地來到世界上,本來是一張白紙,誰把他們塑造成了惡魔呢?
《少年法庭》沒有一味地宣泄憤怒、打造犯罪奇觀,而是相對寫實地,把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故事展現出來。
孩子犯罪,首先是大人的錯。
像碎尸案中的主犯韓睿恩,其父母定居美國,對她不管不問,出事就找豪華律師團解決問題。
韓睿恩聽到小男孩要借手機給媽媽打電話,“媽媽”一詞瞬間激怒了這個心靈扭曲的女孩。
從犯白成友的母親常年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教。
得知孩子殺人自首后,母親的第一反應不是向被害人家屬道歉,而是跑去攔法官的車,哭訴著給自家孩子洗白。
這樣自私的家長,能教育出什么孩子?
還有劇中的一起家暴案。
前科少年犯徐有悧,實際上是個經常遭父親家暴的人,服刑完畢回家后,父親對其出手愈發嚴重,最終她只能跑到法院求助。
然而,她的奶奶卻總是阻攔她報警,僅僅因為施暴者是自己的兒子,老太太心疼兒子,指責挨打的孫女。
在家庭中,孩子根本沒有被當做一個有尊嚴的個體看待。
與此同時,學校的失職,也成為青少年犯罪不可忽視的原因。
比如劇中的聞匡高中集體舞弊泄題案。
聞匡高中為了保證升學率和生源問題,居然私下泄題給一個名為“笛卡兒”的群。
學生進群后就能獲得考題,還能去指定的補習班學習,然后考取名牌大學。
能進入這個組織的學生,父母在社會上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件事被揭發后,學校老師站在法庭上,極其淡漠和堂而皇之。
她認為學校是為了孩子們順利升學,這樣做無可厚非。
并強調孩子們還等著復習英語,一直催促法官趕緊宣判。
而學校領導者將錯都歸咎在大環境上,故意將舞弊合理化。
有的孩子想要自首,父母卻擔心影響自己的仕途。
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少年們怎么會明辨是非?
但時間有長度,故事不會有固定結局。
就像劇里害死沈法官孩子的主犯和車法官,他們有著相似的開始,卻是迥異的結局。
我們也能在黑暗中窺到一絲希望。
關于青少年犯罪的作品,有很多。
前些年日本有暗黑系復仇神作《告白》,歐美有令人震撼的現實恐怖片《伊甸湖》《趣味游戲》,我國也有爆款神劇《隱秘的角落》。
時代換了語境,卻改不掉悲涼的底色。
這些作品層出不窮,且都有巨大反響,證明了作品所反映的問題正是我們的痛點。
我們影響不了別人,但至少可以影響自己的家人,尊重、關愛、溝通,至少從“不讓自己的孩子變成熊孩子”開始吧。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想看深度報道,請微信搜索“Ifeng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