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八爪魚嗎?手在空中要畫個整圓哦!”“步子打開,右腳要呈直角,銳角大還是直角大?”“請把手抬高,讓你們小臉蛋露出來。”“轉身時候腰背直起來,不要水蛇腰哦,這里用不著。”昨日,今潮8弄瑜音社新開的“京劇小科班”里,堪稱段子手的宋梓豪老師正帶著孩子們練功,早春明媚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順風旗、弓箭步、云手、臺步……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基本功訓練,讓站在教室外的王佩瑜感慨不已。隨著年初首批“小科班”學員投入學習,她也就此多了一重身份——王校長。
圖說:瑜音社新開“京劇小科班” 主辦方供圖(下同)
自瑜音社落戶今潮8弄,布局籌備近5年的“京劇小科班”隨之啟動,首輪招募自百余名孩子中選出27個人,進行系統的京劇學習。猶記面試現場的熱鬧情景,孩子在教室面試,家長也要被約談。王佩瑜坦言:“小科班雖以興趣為引領,但其實選苗子門檻不低。我們要看孩子的基礎條件,個頭身姿、長相嗓音、腰腿軟度,最關鍵是模仿力。”
考慮到“小科班”的學費不低,加上京劇學習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練習,家長下多大決心、家庭能夠給予多少支持也很緊要。1月8日開班的首屆27名學員,住最遠的在崇明,僅往返路上就需3個小時。“小科班”除了周六、周日的教授課程外,周二到周五晚上還開放練習班,“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好京劇不論是練唱還是練功都是一日不可荒廢,堅持并不容易。
孫近楊是“小科班”中最早通過面試的孩子,看到王佩瑜,他親熱地上前搭話,他說:“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在聽王佩瑜唱戲了!”此話不假,他的父母都曾經是京劇Follow me的學員,媽媽跟王佩瑜學戲的時候還大著肚子,有了這份胎教,孫近楊對于京劇有著一份與生俱來的喜愛和親切感。
“為了來學戲,我們取消了合唱等興趣班,把一整個周末都空出來。”孫爸爸是這一家中最先被京劇魅力折服的人,想當年,他送給新婚妻子的第一份驚喜就是戲票,周末固定節目就是流連于各大劇場看戲。之后,夫妻雙雙學京劇,孫媽媽至今記得:“近楊剛出生時,我們哄睡都不用搖籃曲,讓爸爸唱段京劇,他自然就安靜下來了。”
愿意每周花一整天來學戲,加上平時練功練唱的時間,父母也并非僅憑一腔喜愛,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孫媽媽說:“京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有文有武,還兼顧審美培養和傳統文化的熏陶。‘小科班’里除了教京劇,也會有傳統文化知識的輸入,還有臉譜、戲服等講解,細細想來,報一個班帶來的是文化素養全方位的提升,其實性價比挺高的。”
上周,“京劇小科班”開啟二輪招生,面試正在陸續進行。問王佩瑜,選拔生源,最看重的是什么,她凝思片刻答了一個字“好”,“如今的時代,孩子們的選擇很多,也沒有說為了討一口飯吃來學戲,所以撇開所有天賦、身體條件、家庭環境,我們最終考量的是孩子到底有多喜歡京劇。‘好’的程度決定他能堅持多久、怕不怕苦、會不會厭煩。如果‘好’的程度不夠,終究也是一時興起。”(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記者手記|優化生態
取名“京劇小科班”,王佩瑜斟酌良久:“想來想去,最終是科班二字印入心田。富連成,榮春社……京劇過去百年輝煌都是靠科班培養的人才,就像大家在電影《霸王別姬》里看到的,舊時科班有著很多陳規陋習,這在如今時代自不會再有,但科班里對戲的敬畏、練功之刻苦,還有師兄弟之間既有競爭亦如家人的情感是值得保留的。”
談到辦“小科班”的初衷,王佩瑜始終清醒,“要靠這樣的興趣班培養京劇名角,那是不可能的,與其說我們是在培養京劇人才,不如說是為了優化京劇在當下的生態。讓孩子們從小接觸京劇,把國粹的種子種進他們心里,無論以后他們干什么、去到哪里,這份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始終會在。”
事實上,“小科班”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幾乎全身心投入京劇普及教育的王佩瑜,從編撰推出中國首套面向青少年的京劇通識教材,到培養一支成熟的師資隊伍“送課進校園”,她目標明確,“現在不都提倡美育教育,還有比京劇更綜合、更全面的美育教育嗎?小小一出戲里,有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美學,讀懂戲,你自然就讀懂了美。”(朱淵)
關鍵詞: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