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南日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珊珊
近日上映的家庭情感劇《心居》,是騰訊影業與閱文影視繼《1921》《人世間》后推出的“時代旋律三部曲”最后一部作品。與前兩部鴻篇巨制相比,《心居》選取了一個上海普通家庭作為小切口,細致描繪了一幅滬上市井風景畫,透過“小”人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折射出他們對“大”家庭的依戀和守護。
心安之處即是家
現實題材家庭情感劇一直是我國電視劇的主要劇種。從過去的爆款劇《渴望》《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到關注婚戀話題的《金婚》《裸婚時代》,從關注子女教育的《小別離》《小歡喜》、聚焦原生家庭問題的《都挺好》到近期上映的《我們的婚姻》,家庭情感劇將家長里短的日常生活故事搬到熒屏上,觀眾從劇中人的經歷和遭遇中找到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投射點,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不過,部分家庭情感劇也因為題材雷同、情節狗血等受到詬病。
《心居》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滕肖瀾同名小說。該劇由滕華濤執導,滕肖瀾編劇,海清、童瑤、張頌文領銜主演。劇中的“居”,除了指人們日常居住的居所,即平時身體的棲息之所,也象征著人們情感、心靈的居所。正是從人們居住的房子里,《心居》的故事開場了。
外地媳婦、全職媽媽馮曉琴每天“買汰燒”(上海話,指的是買菜、洗菜、燒菜),在家里忙得不可開交。她希望能在上海這個大都市買一套屬于自己的小房子,便讓性格懦弱的丈夫顧磊向姐姐顧清俞借首付。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馮曉琴為此還提前準備了一份“發言稿”讓顧磊背下來。在顧家為姐弟慶生的家宴上,顧磊百般無奈之下,只能開口向姐姐借錢買房,不料卻遭到拒絕。年近四十的單身都市金領顧清俞,為了置換一套更好的房子,正準備找人假結婚。
與一般的城市相比,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上海,這里的房子對每個人的現實意義更加凸顯。但是,《心居》雖然以購房為話題開篇,卻并非以此為主題。房子,只是故事的開始。該劇記錄了普通人為夢想奮斗的生活百態,重點展現了兩個女主人公經歷陣痛后的成長和蛻變,最終找到心靈居所的過程。同時,通過“小”人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觀眾從中深切地感受到“心安之處即是家”的道理。
心靈深處的曲折幽微
《心居》在描摹世間百態的同時,真實展現了多面復雜的人物性格。和許多家庭情感劇中經常出現的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不同,該劇主要展現了“雙女主”馮曉琴與顧清俞這對姑嫂之間的矛盾。
因為嫁給顧磊,馮曉琴與顧清俞成為姑嫂。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女人,雖然并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但是平時總免不了要打交道。對于這位從外地嫁到上海多年的弟媳,顧清俞總是心存提防,擔心老實憨厚的弟弟會任由她擺布,擔心馮曉琴要把娘家的負擔全部轉移給夫家。
馮曉琴對大姑子顧清俞也心存芥蒂。雖然馮曉琴在顧家任勞任怨當了多年家庭主婦,但是顧清俞卻總是防著她,動不動就拉著弟弟和父親關起房門“開小會”,經常不動聲色地對弟弟的婚姻狀況指指點點,不時引發夫妻之間的齟齬和矛盾。
但是,家庭主婦馮曉琴對顧清俞的表現不露聲色,“一聲‘阿姐’叫得隆重又親切”。她勸妹妹“投緣就多說幾句,不投緣,就少說幾句。不就行了?”這種姑嫂之間的微妙平衡、暗流涌動,最終被顧磊的意外去世打破了。
此外,由“傲慢與偏見”引發的矛盾還體現在其他一些人物關系上。例如,葛玥的母親帶著挑剔的眼光看待女婿顧昕,覺得他與女兒結婚是“高攀了”;施源的母親則對高學歷、高收入、高顏值的兒媳顧清俞的家庭出身不滿意,覺得兒子是“低就了”。
正是因為出身背景、成長環境、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劇中部分人物對他人的處境和評價存在一些不合常理的“傲慢與偏見”,成為許多矛盾和沖突的導火索。
《心居》中出場的人物都是普通的“小”人物,都不是完美人設。他們與我們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小情緒。有時很難從那些家長里短的生活矛盾和細節中界定到底誰對誰錯,更多取決于你站在誰的立場上看待問題。
面對這些家庭矛盾和人們心靈深處的曲折幽微,《心居》沒有用狗血的偏激方式來展現,而是在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不斷去化解矛盾、消除隔閡,讓人物在理解和包容中不斷獲得治愈和成長。
于絕望處生出希望
“跌跌撞撞,于絕望處生出希望,看似平靜卻又暗潮涌生,猝不及防。這就是生活。”原著小說《心居》如是說。作為刻畫現實生活的影視劇,《心居》除了描繪日常生活的煙火氣外,還傳遞出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不屈不撓、不斷奮斗的人生態度。
丈夫去世后,馮曉琴走出家門自謀生計,騎著電動車奔忙在上海街頭送外賣。每天,在朝陽和夕陽的陪伴下,她的身影融入大都市如潮水般的人流中。在人來人往的街道、弄堂里,馮曉琴與眾多平凡的人們一起努力打拼,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這些身影里,有生于斯、長于斯的老上海人,也有努力奮斗、想在這座大都市立足的新上海人。
馮曉琴在送外賣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獨居老人需要照顧的迫切需求。她希望借助展翔的投資,共同創辦一家養老院。隨著劇情的逐漸展開,她與顧清俞的相處將慢慢從對立變成相互理解。兩人態度的逐步轉變,是不斷成長和蛻變后的釋然,充滿了對生活和“家”的重新感悟。
滕肖瀾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寫每一個在生活中掙扎向上、在愛中求索失落的人。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能給予人們如螢燭般的光芒,微弱但能帶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