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心居》狗血抓馬輪番上演,7位女性角色全是“功臣”
由海清、童瑤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心居》正在熱播中。
該劇以海清飾演的馮曉琴和童瑤飾演的顧清俞兩個人的視角展開,圍繞這對姑嫂之間的矛盾來講故事。
馮曉琴是外地媳婦,顧清俞是本地大姑姐,在生活環(huán)境、身份等種種因素上形成鮮明對比。
劇情中也著重塑造了角色的人設(shè)差異,讓兩個人之間的碰撞更有看點。
《心居》開播后熱度直線上升,劇情引發(fā)觀眾的強烈共鳴。
不過觀眾的反響褒貶不一,有好評也有爭議。
其中,對于劇中女性角色的討論尤其激烈。
海清新劇《心居》中展現(xiàn)出來的幾位女性角色幾乎是“全員惡人”的配置。
先說海清飾演的馮曉琴,第一集就上演了給老公打草稿的名場面,鼓動老公向姐姐借錢。
賢妻良母的人設(shè)還沒立穩(wěn),先露出了市儈的一面。
后續(xù)劇情中馮曉琴又百般看不上老公顧磊,各種恩威并施。
確實,顧磊作為馮曉琴的丈夫,小老虎的父親,需要扛起家庭責(zé)任感。
可馮曉琴的一通操作,卻讓觀眾在心疼她“喪偶式婚姻”的同時,也對其嫁給顧磊的初衷產(chǎn)生質(zhì)疑。
正如顧清俞所說,馮曉琴嫁給顧磊之前就知道他是何種人。
倘若馮曉琴嫁人是為了跨越階層,那自然要忍受結(jié)果,她的百般埋怨與委屈,也只是自食苦果。
這部分劇情已經(jīng)讓馮曉琴這個角色在觀眾心里的同情值打了折扣。
后續(xù)她在與顧磊結(jié)婚前就育有一子的劇情曝出后,更成了角色身上的一個“黑點”。
痛失丈夫后,馮曉琴的努力拼搏正能量滿滿,照顧老人等很多細節(jié)都體現(xiàn)出她善良的一面。
但那些瑕疵,也像刺一樣,扎在觀眾心里。
童瑤飾演的顧清俞是一位年輕貌美的職業(yè)女強人。
在事業(yè)上,她是很多女性的標桿,但換到生活中,就有些糟心了。
作為顧磊的姐姐,在顧家出現(xiàn)分歧的時候,她會很“理性”地站在顧家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可這份“理性”中,多的是為自家考慮,而忽視了馮曉琴。
顧清俞是顧家人,她會多為自家人考量是人之常情。
但她對于馮曉琴一直以來都存在偏見,所以,想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把對方往壞的方向打算,以確保自家的利益。
這屬于典型的把媳婦當(dāng)外人。
原本兩口子可以床頭打架床尾和,經(jīng)過顧清俞一分析,就容易變味兒。
所以,在很多觀眾看來,顧清俞就是個挑事精,不討人喜歡。
還有觀眾把自己代入到馮曉琴的角色中,對顧清俞一角百般吐槽。
兩位女性主角都屬于不完美的角色,有著討喜的一面,也有讓人反感的地方。
《心居》播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種狗血大戲的感覺。
除了馮曉琴和顧清俞之外,還有幾位女性角色一個比一個煩人。
姑姑顧士蓮小心思暗戳戳,不動聲色地炫閨女,還會時不時“打臉”自己嫂子。
奶奶享受著馮曉琴的照顧,卻總是挑肥揀瘦,不理解孫媳婦的難處,正是那些“惡婆婆”形象的寫照。
在顧磊去世后,奶奶對馮曉琴的態(tài)度更加惡劣。
她心疼孫子的心思可以理解,但不分青紅皂白的言語攻擊還是讓人難以接受。
顧昕的丈母娘葛母是典型的眼睛長在頭頂上,一張臉拉得老長,好像呼吸都透著傲慢。
葛母與顧昕父母第一次見面就帶著鄙視的目光,在女兒結(jié)婚后,依舊各種看不上男方。
拋開顧昕人品的問題不談,這種“鴿子眼”的設(shè)定已經(jīng)踩到了觀眾的“雷點”。
一個是“低嫁”,一個是“高攀”,葛母看不上比自家地位低的顧昕,施母則是看不上能干又漂亮的顧清俞。
在施源與顧清俞領(lǐng)證后,施母依舊抱著拆散的心思。
還特意邀請施源的娃娃親對象來家里作客,將好好的一頓飯,搞成抓馬現(xiàn)場。
若非施源的一番真情告白,估計二人的婚事早就吹了。
施母心氣高,看不上顧清俞的出身,卻忘了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
落湯的鳳凰不如雞,她的拎不清,不知道還會給兒子的婚姻帶去什么麻煩。
但說到劇里最煩人的配角,還得是大伯母。
大伯母活脫脫一個挑事精,一見面就各種攀比,恨不得將自己兒子吹捧到天上去,把其他人都踩在腳下。
她為人也十分勢力,說話做事都透著一股子虛氣,看熱鬧不嫌事大。
以上這七位女性角色都是讓《心居》劇情狗血抓馬輪番上演的“功臣”。
但看完后不禁讓人疑惑,憑什么惡人全讓女性來當(dāng)?
其實,不只是《心居》,還有很多類似作品中的惡人角色都由女性充當(dāng)。
這一點,似乎是國產(chǎn)家庭劇的通病。
為了家庭歇斯底里的媽媽,各種看不上兒媳婦的惡婆婆,把親閨女當(dāng)搖錢樹的“吸血鬼”母親、各路奇葩又八卦的女親戚等等,這些都是家庭劇里慣會出現(xiàn)的人設(shè)。
而這些,往往更容易引發(fā)話題。
再加上喜歡看家長里短的觀眾大都以女性為主,這樣的設(shè)定也會更容易有代入感。
或者,這正是國產(chǎn)家庭劇鐘愛讓女性當(dāng)惡人的原因。
但對于女性來說,這種通病中則包含著偏見。
不知從何時起,越氣人越容易爆,成了家庭劇的潛規(guī)則。
而挑動觀眾情緒的“工具人”經(jīng)常是由女性充當(dāng),甚至?xí)霈F(xiàn)“全員惡人”的情況。
但為了狗血而狗血,大可不必。
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