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文轉自:新民網
受困于現實茍且的都市人,是否就沒可能到達遠方的田野?或許,是時候展開想象的翅膀,流浪,有時候甚至不需要踏出家門!楊麗萍的愛徒、曾因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而為觀眾所熟知的青年舞蹈家朱鳳偉,將攜手知名導演周可于明晚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帶來新作《25m2狂想曲》。作為“無邊線舞蹈節”重磅演出,該劇用幻想治愈孤獨,幫助都市人找到內心的歸屬。
和人們想象中走南闖北的生活不同,舞者的生活簡單又有規律,常年各地演出的他們基本就是從一方舞臺到另一方舞臺,從一個酒店到另一個酒店。這部《25m2狂想曲》就源自朱鳳偉住酒店的感受:“最近幾年,常在不同城市游走。有時在酒店里醒來,會想不起自己身在何處。身心俱疲的時候,很想有個自己的‘家’。那不一定是某個物理空間,更像是心的歸屬,讓人平靜、安定、舒適和充滿愛的所在。《25m2狂想曲》是我在不同城市巡回演出,流浪在各個酒店時的幻想。因為酒店的房間差不多就是25m2,所以才有了這個劇名。”
在朱鳳偉看來“狂想曲”是獻給兩種人的禮物。其一是在各個城市四處流浪的人,算是當代的“游牧民族”,到哪兒都找不到歸屬感,每天忙忙碌碌奔波在各個城市,酒店不過是暫時的棲息之所,心無所依,就想有個家。而另一種則相反,他們有固定居所,但心中卻渴望著流浪,他們內心空虛,急切地想要找一個依托。“這兩種人看似矛盾,但實則缺失的都是一個家,這也是如今大多數人的狀態。而對于他們來說,‘幻想’或許是用來逃避無聊現實的絕佳手段。”
和傳統舞蹈作品不同,《25m2狂想曲》特邀戲劇導演周可加盟,因而讓這部舞蹈作品有了更豐富的層次和情感表達。“我們的合作猶如兩條不斷交錯向前的道路,有些部分是獨立的,但不斷會有交集。統一方向后,我負責編舞,周可則幫我延展構造,然后形成一部劇的框架。我在她的框架里,繼續狂想,她在根據舞蹈調整結構,這是一個不斷疊加的過程。”話劇和舞蹈的結合,以及大量多媒體的運用,也讓《25m2狂想曲》實現了跨界表達。
很多人都熱愛舞蹈,卻很少人能將這份熱愛堅持到底。作為楊麗萍最看好的愛徒,朱鳳偉到哪兒都會被問:“你的舞蹈風格是什么?是什么讓你堅持跳舞?”對此,他很少去細究:“和很多城市里的孩子不同,我自小就是赤腳在河塘邊玩耍,在自然中長大的孩子。跳舞是我的本能,就像有人擅用語言、有人很會畫畫,我的表達就是跳舞。”
至于風格,抽象或寫實,朱鳳偉覺得都無所謂:“我只在乎那一刻我為什么而跳、為什么而表達?比如我想表達青春,那就將蓬勃的力量跳出來;比如我想告訴你昨晚做的一個噩夢,我就用舞蹈像畫畫般把它描繪出來。很多時候,跳著跳著,我會忘記自己是在跳舞,甚至忘記自己身在何處,也可能徹底忘記是在跳舞,把自己化為草地、化為泥土,我覺得我不會被任何東西束縛。”(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