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聞晨報
(資料圖)
當我們在關注《弗蘭肯斯坦》的時候我們在關注什么
論中文版的“國際化”問題
邱儷華
舞臺劇《弗蘭肯斯坦》中文版的“回歸”最近成為魔都演出市場的熱門話題。無論是“魔都觀眾從5月等到9月的回歸演出”,還是“鄭云龍、袁弘、閆楠幾位主演的交替卡呈現”,又或者是網絡熱議的“新角色瑪麗·雪萊的女性視角”“人形生物的3小時特效妝”“王亞彬編的絕美雙人舞”……票房熱度和高關注度,都讓這部劇的本輪魔都首秀吊足觀眾胃口。
截至發稿,該劇已經在上海演出了5場,大劇院與該劇相關的藝教活動也已經舉辦了兩場。突然有了一個疑問,我們為什么對《弗蘭肯斯坦》如此狂熱?因為它是“卷福”主演過的舞臺劇爆款舶來品?還是因為有袁弘、鄭云龍一眾當紅實力演員加盟?還是因為交替卡和特效化妝讓我們感到新奇?
當我們在關注《弗蘭肯斯坦》的時候,我們究竟在關注什么?
9月16日上海首演前的采訪中,導演李任強調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悖論”:這個“中文版”并沒有本土化《弗蘭肯斯坦》,它依然是一個“國際化”的作品。聽上去有點拗口,沒有本土化的中文版是什么意思?而它的“國際化”又指的是什么?
關于“中文版”的定義,制作方在早先的采訪中已經講得很明白——選擇了“經典文本,中國制造”的創制思路,沒有照搬復刻英國國家劇院英文原版劇目,而是直接由劇作家尼克·迪爾授權,并邀請環球莎士比亞劇院前任藝術總監多米尼克·德羅姆古爾及中國青年導演李任共同執導。按照導演李任的講法,這個“中文版”,“不存在有一個接地氣的或者是本土化的改造過程。因為首先它是一部國際化的作品,它在全世界有40多個版本,每個版本都存在一種讀解,而不是一個我要把它去完全本土化的過程。”
換句話說,讓中國演員在中國的舞臺上繼續扮演歐洲人,但跟隨人物和故事,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都可以在這個舞臺上找到充分的共鳴。從最終的舞臺呈現效果可以看出,中文版對NT版進行了高度還原,尤其在角色設定上,同樣選擇讓幾位主演交替出演弗蘭肯斯坦和人形生物的角色。同時,該版本也盡量避免了對原版單純的中文化,而在努力尋找一些獨屬于這個版本的獨特氣質,比如女性視角的加入。
能做到這些,可以說中文版《弗蘭肯斯坦》已經具備了一個成功的國際化舞臺劇版本的基本條件,然而在“國際化”這條路上,它比我們想象的似乎作出了更多的努力。它不僅要告訴世界我可以懂你,更要告訴世界,我能表達些什么——編舞及肢體指導王亞彬、作曲魏虎虎、舞美設計沈力、燈光設計譚華、音響設計李想、服裝造型設計關峰、道具設計于雷等,這些中國頂尖的青年藝術家,聯手打造了專屬于中文版的國際化舞臺語言。
比如肢體部分,這幾天討論度僅次于幾位主演的就是王亞彬了,她在舞臺上絕美“女人形生物”的幾段肢體表達,讓觀眾驚呼,“簡直太美了,為什么會有這么美麗的肢體表達?”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她同時也是這部劇的肢體指導,而肢體表達也是中文版的一大亮點。身為編舞兼形體指導,王亞彬為人形生物加入了大量的肢體動作,這為角色增添了更多張力。在這一版本的演出中,前20分鐘的部分幾乎是沒有臺詞的,故事和情緒的渲染完全依靠肢體的表達來傳遞,加之舞美氛圍和視聽效果的賦予,觀眾的呼吸和視線被牢牢鎖住。
再比如在舞美、音樂等設計上的努力。英國版本的劇場是一個環形舞臺,所有的景都是吊裝的。此次中文版從創作之初基本就是一個鏡框舞臺的方式,也會用到樂池,不是說完全都在鏡框里,也會出來一塊跟觀眾很接近(第三場演出中,筆者身邊的一位老外觀眾顯然對這樣的設計十分滿意,一邊探出脖子觀看一邊微笑)。而舞臺設計上把整個景片、背景切成四塊,各有不同的組合,做出不同的場景街區,不同的排列組合在舞臺上移動,視覺上顯得更加震撼。在鏡框舞臺之上,勃朗峰和日內瓦湖宛然如真,考究的舞美與燈光、聲效、特效相結合,從夜鶯啼囀,到暴雨雷電,風霜冰雪,令觀眾有著身臨其境之感。
而音樂部分,與現代音樂作曲家魏闬合作,不同于以往的戲劇配樂,其音樂風格既能描繪出角色的心理狀態,又能通過氛圍的營造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
當然還必須說一說演員,尤其是袁弘、鄭云龍和閆楠同時扮演“人形生物”和“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兩個角色的三位主角。整個排練期間的不易在開演之前的報道中已經看到很多,包括巨大的體力付出,鄭云龍曾經透露自己常常在排練中不知不覺受傷,但這并不能阻止他繼續排練,無非就是“仔細研究一下哪些部位,比如肩膀、膝蓋這些更容易受傷,就提前在動作設計上盡量避開。”化一個“人形生物”的妝要3個小時,上海首演當天的發布會,鄭云龍就不得不在下午四點半提前離席,因為晚上七點半開演,2小時15分鐘的演出沒有中場休息,這意味著每場演出都要開啟5個多小時的超強待機模式。黃宏更是透露,北京演出時凌晨三點被酒店樓上的客人吵醒,打電話到前臺,服務人員說:“不好意思,樓上的客人就是你們劇組的閆楠。”是的,凌晨三點,閆楠依然在排練“人形生物”。
舉這些例子并不是為了強調演員敬業,而是相較于所謂“流量”“走紅”這些熱詞,我們在中文版《弗蘭肯斯坦》的這些演員身上更多地看到的是一種職業操守,一種“我作為演員還有沒有更多可能”的追求。無論是“人形生物”還是“弗蘭肯斯坦”,這些角色要求他們不只是一個話劇演員,也許還必須具備舞劇演員的肢體表達水準……不是明星、不是流量,他們在舞臺上所表達的自己,更像是一個可以跟全球所有舞臺從業者和觀眾對話的人,一個超越語言和國界傳達人物精神氣質的人,一個真正的“演員”。
關于中文版的國際化,還有一個話題不能不提——手語場。手語場在之前的北京場演出之后,引發“手語場彰顯人文關懷”社交媒體大討論。據悉,劇方和協助探索無障礙觀演的機構——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將在上海大劇院再度攜手,9月24日下午場特設“無障礙場次”,為更多聽障人士提供走進劇院的機會。
告訴世界舞臺,我們可以,更告訴世界舞臺,能表達些什么。這也許就是中文版《弗蘭肯斯坦》要告訴我們的,它想要成為一部能夠代表中國當下舞臺劇水準的“國際化”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