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今晚報
導演劉國彤談《底線》創作過程
體驗生活 還原真實法官群體
(相關資料圖)
司法題材劇《底線》(右圖劇照)在湖南衛視播出后,引發廣泛關注。喜愛這部劇的觀眾甚至針對其中內容,在知乎、微博等網絡平臺上展開討論。那么,這樣一部司法題材劇的拍攝過程,有哪些故事呢?為了真實展示法官群體,主創們都做了哪些工作?該劇導演劉國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述了這部劇拍攝中的點滴和他的創作感受。
主創到法院“實習”
據劉國彤導演介紹,去年六月他做完《理想照耀中國》的后期之后,就接到了這部劇的拍攝任務。他說:“當時,我拿到了《底線》的前五集劇本,那是編劇長期調研法院系統后寫出的故事,非常精彩。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但此前沒有此類題材劇的拍攝經驗、對法院系統和法官群體不了解的他,感到自己很難把控這個題材,也很難對劇作提出改進意見。他說:“法官在我心目中高高在上,很有敬畏感。劇本里談到的法律問題我都不熟悉,包括主角們的層級關系、法律專業術語,我都很陌生,所以最初內心還有疑慮。不過,這種疑慮在我和同事進入法院體驗生活后,便逐漸消失了。”
劉國彤說,加入項目后,他和幾位主創利用8個月的時間深入到各級法院采風、體驗生活,打磨劇本。他說:“我們了解到國內司法體系的要義是司法為民、扶危救困、保護弱者,它的底色是溫暖的,這一點也是與國外司法最大的不同。當時這句話很觸動我,也是這部劇溫暖現實氣質的來源。”
體驗觀察更多種人生
劉國彤說,在長期與法院工作者的接觸中,他看到了法官群體身上很多與外界想象不同的地方。他說,劇中各主角的性格都很鮮明,“靳東飾演的方遠,經驗豐富、游刃有余,是年輕法官的引領者,也是劇中的幽默擔當。調解時,他操著長沙口音跟當事人苦口婆心;跟師父發生分歧時,就戰略性地裝傻、上演分寸恰當的‘職場糊弄學’;跟同事、徒弟相處時,又能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保護干警,愛護有加,教導有方。方遠身上的松弛和煙火氣,其實是基層法官身上共同的特質。”
此外,《底線》的案件量大,每集往往是雙線、三線甚至四線并敘,每個案件的復雜程度又不同。所以,如何在交叉敘事中能讓觀眾在思路上銜接上、又能讓他們產生興趣,是創作中反復琢磨的問題。“我們最后采用的剪輯手法,與常規的雙線敘事略有差別,基本上采用的是有烈度的刑事案件,與民事案件相互交織。并行的民事案件,案件主題相對類似,敘事上盡量保證案件情節的階段性完整。”劉國彤說。
劉國彤表示,《底線》開播后他也在關注大家的討論和反饋。“很高興大家能夠喜歡這部劇。我希望未來還能參與更多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通過拍攝再去體驗、觀察更多種人生,記錄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