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看完第一期,小映給四星。一生何求、傷心太平洋、死了都要愛等老歌真的太好聽了,DNA狠狠動了。表面功夫這組真的很炸,這種唱現場很有感染力,而且也蠻搞笑的。吳建豪真的是為舞臺而生的,太有魅力了。
就是仁科、蘇有朋鏡頭也太少了,不夠看,還有李承鉉唱《莫欺少年窮》出乎意料,可惜就是太短了,還沒炸起來就結束了,杜德偉唱《情人》時眼中的點點淚花很讓人感動,歲月善待溫柔的靈魂,青春永遠不老。溫兆倫的《一生何求》讓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可惜現在少有人知道當年的他有多火多帥。
少時聽任賢齊和現在聽的感受完全不同,時光賜予了人穿透悲傷的力量。潘瑋柏瘦回了少年感,還有蘇有朋唱《紅蜻蜓》時,那真是遠去的青春年少,也感嘆時間真的過得好快,偶像老了,我們也不再年輕可誰也擦不掉我們許下的諾言...
說到這,大家可能也發現了,這不就是搞回憶殺、搞情懷嗎?是的,這屬實是流量密碼了,觀眾就喜歡看。節目組請來了大部分90后的整個青春,那些在我們青春期紅透半邊天,后來卻慢慢消失在視野的歌手,看著就有想哭的沖動。關鍵是他們都很敬業,吳建豪明明年紀最大,卻比他年紀小的同組人都拼,其他組也都好努力。對比起來,隔壁女性受到的束縛就有點多了。
浪姐立意是承認30+女性面對結構性的困境,給她們更多自我展現的平臺,本不被看好的節目,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后,披哥應運而生,而且坐擁更好的資源。相比披哥的真實粗糙,隔壁的姐姐們戴著人格面具,表演可愛甜美沒有攻擊性甚至沒有頭腦的同質化角色,不能真實表達自己,而是活在一種稍顯緊繃的狀態中,連社交也是虛假的一片和諧。
同一個班底打造,浪姐和披哥如一母同胞,但它倆的遭遇卻大不相同。場內,給人感覺浪姐就是勾心斗角,披哥就是男人至死是少年;場外,觀眾對浪姐從身材外貌到感情生活都頗為嚴苛,對披哥卻可以說是給足了男明星們寬容。這可能是哥哥比姐姐好看的原因,也是它一碗水沒端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