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
牛群和馮鞏這對老搭檔合作表演了相聲《瞧這倆爹》,
【資料圖】
講的是兩個差生的父親一起聊天的場景,
依然是針砭時弊、諷刺現實。
這個相聲在兩人的合作中,算不上特別有名,但卻有著特殊的意義
因為在此之后,兩人再也沒合作演過相聲,這是最后一次。
那時五十歲的牛群或許也還不知道,這一年,將成為自己人生的分水嶺,
更不知道接下來的選擇,將會對自己的事業和家庭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
(一)
1999年的春晚舞臺,對于牛群來說并不陌生。
從1988年開始,這已經是他連續第十二次登上春晚舞臺了。
不過和他第一次上春晚不同的是,身邊的搭檔變了,
當時,牛群身邊站的是相聲演員李立山。
上世紀八十年代,總政文化部和《解放軍文藝》開辦了全軍曲藝骨干培訓班,
牛群和李立山就在這里開始了合作。
1988年,二人憑借相聲《巧立名目》登上春晚,成為兩人搭檔的頂峰。
這個相聲講了一位科長以各種理由進行公款吃烤鴨的故事,
“領導,冒號!”成了人們印象中的經典臺詞。
名聲有了,但換搭檔的契機卻也悄悄來了。
那時馮鞏的老搭檔叫劉偉,是馬季的徒弟。
兩人合作得本來挺好,但劉偉突然打算出國。
馮鞏必須得找個新搭檔,他還找李立山討論過該找誰,
李立山建議他應該找個會寫的,這樣“寫”和“演”就能配合起來。
牛群會寫,《巧立名目》的劇本,就有他的參與。
好巧不巧,當時導演謝添在籌拍一部電視劇《那五》,
講的是一個八旗子弟的故事,很強調老北京味兒,
所以找了好幾位相聲演員來出演,其中就有牛群和馮鞏。
馮鞏演主角“那五”,牛群演的是一個反派“賈鳳樓”。
兩人在片場常常聊相聲,一來二去,成了新搭檔。
在合作的第一年,兩人創作了八段相聲。
1989年,憑借相聲《生日祝辭》,
牛群和馮鞏第一次以搭檔身份一起登上了春晚。
兩人一合作就是十多年,留下了不少作品。
像馮鞏的專屬臺詞“我想死你們啦”,就出自1995年兩人合作的《最差先生》。
而牛群和馮鞏合作作品中最經典的,
就是1990年兩人在電視節目《綜藝大觀》上表演的相聲,《小偷公司》。
除了笑料十足、抑揚頓挫的臺詞,
比如“干部帶了頭,小偷有勁頭”,“大偷生小偷,小偷生幼偷”,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副對聯: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
這幅對聯巧妙精準地諷刺了現實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可謂是一針見血,
牛群和馮鞏也隨著表演的傳播而繼續走紅,變成了家喻戶曉的面孔。
不過兩個人的搭檔,并不是一帆風順。
牛群和馮鞏雖然在相聲上合作默契,但個性上卻不太相似。
馮鞏家庭背景顯赫,但小時候生活很是窮苦,常常撿菜葉、撿煤核。
之后他憑借自己在文藝上的才華和努力,
得到了馬季的賞識,成為了一位相聲演員。
當他名氣越來越大時,馮鞏很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生活。
好在牛群也是一個幸運的人,常有老友和家人站在身后支持他、幫助他。
如今牛群已經73歲,兒子牛童也已經年過三十,
從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畢業后,做了一名英語老師。
他現在和兒子、前妻也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雖然沒法回到以前的狀態,但各自過得安心,
仍能互相關照,已經是美好的結局。
當時只道是尋常,待到懂時已滄桑。
人能做到的,就是按自己的想法活在當下、活得無怨無悔。
至于好或不好,就交給以后的自己去領悟吧!
牛群不太一樣,牛群家是一個大家庭,
他上面有三個姐姐和兩個哥哥,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他的父母都是老革命,父親是一個特別嚴格的人,母親則很寵愛他這個小兒子。
牛群從小想法很多,想過做醫生、做老師,想救人和育人,但都沒做成。
他還有個夢想是當兵,這個他終于如愿以償了。
1970年,21歲的牛群參軍,進了一個通訊連。
曾經被快板表演吸引過的牛群,先是在團里的文藝匯演上表演了快板兒。
這次表演成了牛群曲藝表演生涯的開端。
在此基礎上他自己不斷鉆研,之后被破格調入了文工團,從事相聲創作和表演。
當時劉學智是文工團的曲藝編劇,也是一位曲藝創作、理論大家,
牛群為了提高自己,常常來請教學藝。
沒想到,比事業先來的,是感情上的緣分。
劉學智有個女兒,名叫劉肅,比牛群小八歲。
因為牛群經常登門,劉學智也常常夸獎牛群,劉肅心生愛慕。
牛群在和劉肅的接觸中,也動了感情,于是二人走到了一起。
有了這層關系,劉學智將牛群推薦給了相聲名家常寶華,
在系統的學習下,牛群對相聲創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和劉肅也在1982年正式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并在1985年,有了一個兒子。
到這里,牛群的新鮮想法和用心努力讓他收獲了事業和愛情。
但他之后一系列的“折騰”,卻又在無形中破壞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二)
2000年,牛群離開馮鞏,離開自己熟悉的相聲舞臺,走上了從政的道路。
相聲界前輩馬季說這是“瞎折騰”。
而這已經不是牛群第一次做出出人意料的決定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牛群剛和馮鞏合作沒多久,
就被當時的下海經商潮流吸引,拋下馮鞏,轉身從商,
結果虧光了積蓄,又回頭來找馮鞏說相聲。
但牛群依然沒有循規蹈矩地說相聲,依然沒有安于世事。
他成立過中國明星足球隊,找來了一幫愛好足球的明星,他自己擔任隊長。
他還迷過攝影,給各界名家拍照。
之后牛群在中國美術館辦了攝影展,出版了一本攝影集,叫《牛眼看家》。
因為攝影,牛群又認識了一個雜志社的人,請他接管一家雜志社。
牛群很是心動,又拋下馮鞏轉頭去辦雜志了,以為文藝事業都是一套邏輯。
然而隔行如隔山,牛群又賠了個精光,還欠了債,
只能回頭繼續找馮鞏說相聲。
直到1999年前后,安徽蒙城的一家牛肉干廠商找上了牛群,請他為產品打廣告。
當時牛群正在事業巔峰,廣告的傳播效應很好,產品銷量一下就漲了上去。
蒙城當地的政府看中了牛群的名聲,提出請他來當名譽副縣長。
也是因為他像一名意氣風發的少年,
客觀來說,牛群在體驗人生的各種新鮮感時,忽視了自己的其他身份。
他除了是演員、是副縣長,還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
他的出發點總是善良的、積極的、勇敢的,而現實情況總是復雜得多。
曾經的牛群對社會和人性的復雜程度,了解得也不夠全面,處理也稱不上成熟。
因為成熟不僅意味著勇敢地做出選擇,
還意味著能夠為自己做出的種種選擇承擔相應的風險,能夠合理地善后。
不知今日的“牛哥”,在回首往事時,是否會后悔當初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