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說得很符合如今的生存法則,而這句話放在娛樂圈也一樣。
在娛樂圈火不火,觀眾認不認識,全靠作品來說話,作品好比演員的底氣,角色是讓觀眾記住的根本。
不過總有那么一些人,有作品,也有代表角色,但偏偏火不起來。
【資料圖】
說到"戲火人不火"的女演員,不由自主會想到楊蓉。
01
楊蓉1981年,出生在云南保山,白族姑娘。
從小到大就是美人坯子,好多人夸她是電視劇里的小美人。
這個小姑娘從小就立志走出去看看,雖然自己的家鄉山好水好,但卻與世隔絕一般,她所向往的是想要去熱鬧的大城市,北京、上海等等多看看。
11歲楊蓉離開家鄉,去到昆明學習舞蹈。
巧的是,剛好趕上了《孽債》劇組,在招選演員。
帶著滿腔熱血和所有同學的希望去試鏡,之后遺憾落選。
可能也是因為這次落選,小小的楊蓉并沒有一蹶不起,而是在自己的心里埋下那個怒放的種子,相信有一天總會實現。
于是她毅然放棄了舞蹈專業,走上了演員道路,為得是那個倔強的鏡頭夢,永不服輸的舞蹈夢。
年少的她,就帶著10頭牛也拉不回頭的勁,頭也不回的走著演員路。
三年時間,14歲考上了上海的一所藝術學院,單槍匹馬的來到異地,尋找那個內心深處的演員夢。
面臨高考,補習的老師暗語諷刺說她異想天開,做白日夢。
說她自己幾斤幾兩該不清楚嗎,省內的學校能考上就已經很不錯了。
補習老師的話并沒有讓楊蓉氣餒,最后她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況,憑成績說話。
1997年,楊蓉被上海戲劇學院所錄取,他沒有因此驕傲,她知道這僅僅只是開始,只有自己不斷的超越不可能,才能創造可能。
只有不停去追趕,去不斷加速。
大學四年,寫滿了努力,寫滿了拼搏,這是她最滿意的答卷,沾滿了無怨無悔的汗水和數不清的淚水。
她唯一的毛病,大概就是懶散加保守。
對機會不去主動爭取,在楊蓉心里上天會安排好一切,相信神的旨意。
所有屬于自己都不會走失,也可能是她太過篤信成為了她如今的遺憾。
02
楊蓉進入演藝圈是出演謝晉執導的電影《鴉片戰爭》。
在片中飾演的一個小丫鬟,靈動的小丫鬟是她的首部影片,后來在大學期間也陸陸續續的參演了許多電視劇的拍攝。
畢業這一年,先后接到了大大小小的劇本跟影片,在參演電視劇《少年天子》里的佟臘月這一角色。
后宮的女人都是有飽滿欲,那時的郝蕾如玫瑰一樣刺眼,霍思燕神似百合清淡。
而楊蓉她可以用懷揣了小心思的薔薇來形容,下定決心在這紫禁城謀得一席之地。
哪知早已困在此處,無力嘶吼。
她把人物心理的細膩表現的得當,絕不是插著幾句單薄臺詞的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