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成熟端莊,是觀眾對她的第一印象。
(相關資料圖)
呂中是國家一級演員,又是出身于臥虎藏龍的北京人藝。
多年來,她經常以“母親”的形象出現在大熒幕上,被觀眾所熟知。
從《本地媳婦外地郎》中幽默風趣的“萬奶奶”,到《在一起》中重癥患者江浩的母親“許清如”。
她用精湛的演技,認真塑造每一個角色,被稱為“媽媽專業戶”。
呂中一生塑造出無數經典角色,可以說是事業上的“人生贏家”。
讓她最驕傲的卻并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一雙兒女和兒媳,女兒如今更是成為國人的驕傲。
呂中的父母都是話劇演員,她從小受父母影響,對表演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她每周最期待的,是放假后能被父母帶去劇院玩耍。
看著舞臺上那些身著華服、頭戴珠翠的演員,呂中的雙眼都是發光的。
她時常幻想著,有天自己也能站在舞臺上翩翩起舞。
高中畢業后,呂中進入河北省話劇院演員培訓班。
之間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她,將導師指導的每一個點都反復推敲。
在表演的世界里,她仿佛感受不到累。
很快,呂中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上臺表演的機會。
雖然分到的角色是一名老太太,對風華正茂的她來講難度頗大,可她卻不以為然。
沒有化妝師的她,自己在后臺摸索著該如何畫才能像一位老人。
她本想畫一些褶皺在臉上,卻不曾想弄巧成拙,將臉畫的和大花貓一樣。
等她上場表揚后,臺下的觀眾們都被她的妝容逗得捧腹大笑。
她一時間感到不知所措,硬著頭皮表演完后,灰溜溜地跑下舞臺。
跌倒后只會不斷磨煉變得更強,面對眾人的嘲笑,呂中并沒有介意。
她每天給自己多加了一項任務,除練習表演外,就連化妝她也要去認真地學。
1959年,她跟隨著社團從河北前往北京演出。
她在化妝間后出門準備上場,在后臺等待時看到一個十分熟悉的身影。
呂中仔細瞪大眼睛查看,想要看清楚對方是誰。
沒想到對方正好捕捉到她的目光,也開始直勾勾地盯著她看。
直到導演來提醒呂中該上場表演了,才打斷了兩人對視的目光。
表演完,呂中回到化妝間準備卸下妝容,腦海中還是那個男人的身影。
可她完全想不起來在哪里見過男人。
這件事情隨著團隊回到河北而不了了之,但兩人之間的緣分卻是剛剛開始。
1961年,社團領導讓呂中去拿話劇《雷雨》的劇本。
“你去找人藝的吳桂苓就行,臺本應該在他那里。”
呂中帶著任務前去北京,當他見到吳桂苓時,不經意捂住嘴巴笑了起來。
“我們兩年前見過面,我總看你有些熟悉,但就是想不起來你是誰。”
吳桂苓聽完后,稱自己也有這種感覺。
細聊后才知道,兩人是小學同學。
得知彼此身份后,他們剛見面時的那種拘謹和扭捏也煙消云散。
呂中在北京待了幾天后,也該告別吳桂苓,回到河北。
她心中充滿著不舍,這是人生中難得遇見的知己。
只可惜這次有正事在身,她不得不回去。
吳桂苓對她也是念念不舍,兩人在車站約定后要寫信聯系對方,并互相留了地址。
回到河北后的一年時間,呂中和吳桂苓之間寫了無數封信。
帶著她看話劇、聽音樂會,還會帶她去旅游散心。
在兒子和兒媳的引導下,呂中逐漸走出喪偶的悲傷。
有時候,呂中還會將自身的表演經驗傳授給兒媳,何琳也會講述自己在劇組發生的奇聞樂事。
婆媳兩人相處完全像好姐妹,吳兵看到后也十分欣慰。
如今,呂中已經淡出演藝圈,在家全身心看著孫女。
她用一生的時間去演繹了無數經典角色,而她的兒女們也都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
兒子吳兵是圈內有名的編導,近幾年創造出不少優秀作品。
兒媳何琳除了是敬業的演員外,對呂中來講更是勝似母女的親情。
何琳用愛和溫暖,照顧著婆婆呂中,照顧著這個家庭。
每當呂中提起兒子和兒媳的時候,臉上都會充滿著驕傲。
而她的大女兒何琳,不僅是她的驕傲,更是國人的驕傲。
她用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呂中為藝術表演窮其一生,每個被她演繹出的角色都飽含色彩。
如今她退居一線,在兒子兒媳的陪伴下,享受著天倫之樂。
雖然因為工作的原因,他們并沒有見面的機會,但書信卻是從未斷過。
情愫在這些積累的信封里產生,不知不覺他們已經當了一年的“筆友”。
吳桂苓想著這樣寫信下去也不是回事,便打算直接去呂中家拜訪她的父母。
他沒有提前和呂中講,直奔呂中家里。
手拿著大包小包的禮品,再加上緊張又激動的心情,他開門后直接對著呂中父母喊:“叔叔阿姨你們好,我是呂中的男朋友,希望你們把她嫁給我。”
父母被眼前小伙的這番話逗樂,問清楚小伙家的情況后,呂中父母對他們的感情表示支持。
呂中則在一旁看著笑話,只恨沒有攝影機將那一刻記錄下來。
1963年,兩人正式在北京登記結婚。
本以為他們會享受新婚燕爾,可呂中在婚后第三天便回河北的單位工作,丈夫吳桂苓也回到北京人藝。
雖然分居兩地,但每逢放假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坐上火車去看望彼此。
呂中再回想起那段時光,也不經意間感嘆:“那時候我們倆賺的工資,都貢獻給鐵道部了。”
他們見少離多的日子持續了10年,直到1973年才徹底結束分居生活。
在此期間,呂中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取名吳兵,女兒取名吳青。
由于工作的原因,她和丈夫都無法照顧孩子,導致孩子從小被寄養在外公外婆家里。
1973年,呂中工作調動,被調到北京人藝。
她和丈夫終于結束了分居,而且同在一個單位的他們以后也能經常相見。
初來乍到的呂中并不想依靠丈夫。
可是,那時人藝規定凡是剛報道的藝人,無論曾經的資歷有多深,在這里統統被當做新人對待。
也就是說,呂中只能從基層開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來爭取更多的角色。
她對此并沒有任何怨言,反而很樂意重新開始扎實基礎。
只是這樣一來,只能是委屈了孩子,好在兩個孩子都非常懂事,對母親也給予理解和鼓勵。
姐弟倆自記事起,就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外婆能歌善舞,外公有極強的繪畫天賦,這些才藝豐富了兩個孩子的童年生活。
每逢周末時,父母也會回來看望他們。
呂中會讓孩子們總結一周發生的事情,然后耐心聽孩子們說完之后再給予獎勵或批評。
兩個孩子也很樂意向她傾訴,將自己的情緒分享給母親,來換取母親的關心。
呂中也能通過孩子們分享的事情,更加了解孩子。
有次兒子吳兵并沒有和母親分享心事,當被母親問起時,他也只是找其他借口,試圖逃避母親的問答。
這讓呂中心里不是滋味兒,她堅信兒子一定是遇到了難以啟齒的困難。
隨后,她開始耐心勸導兒子:“媽媽以前也覺得很多事情可以一笑而過,可時間久了發現,很多事情就算你不想再去面對,可那件事依然存在,你要學會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何琳每天除了給兩位老人做飯洗衣外,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每次都累到滿頭大汗,整個人的臉色也比之前憔悴很多。
呂中最終在兒媳的照顧下出院。
出院那天,她緊緊握著何琳的手不愿放開。
到家后,她以“親自照顧老伴”為由,讓何琳繼續回歸演藝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知道不能因為自己,耽誤了兒媳熱愛的工作。
呂中對著身旁的吳桂苓碎碎念:“你照顧了我大半生,現在該還我來照顧你了。”
她將醫生叮囑糖尿病的注意事項,全部記在隨身帶的本子上。
還記載著什么時間該吃什么藥,和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情。
呂中甚至查閱了相關食譜,為老伴量身定制適合他吃的飯菜。
在呂中的照顧下,吳桂苓的身體日漸硬朗起來。
2016年,吳桂苓的情況再次惡化,在家人們的陪同下送往醫院搶救。
經過數小時的搶救后,沒能搶救回來,陪伴呂中大半個世紀的吳桂苓,最終還是離開了她。
呂中那段時間郁郁寡歡,兒媳何琳放下工作陪伴在她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