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近來,不少人被全程高能、腦洞大開的網絡短劇抓住了“胃”。無論是通勤路上,還是休閑吃飯,都得抓緊時間來上兩“口”。“劇情不拖沓,里頭只有重點”“沒那么多亂七八糟的強制誤會,看得流暢”“每一集都是高潮,劇情層層翻轉,刷得停不下來”……省去鋪墊和醞釀的短劇,受到很多網友點贊。之前我們聊過短視頻和電影解說的“小帥和小美”,今天我們再來聊聊網絡短劇這一新的“泡面番”。
(資料圖片)
網絡短劇指單集時長不足10分鐘的網絡影視劇。從2013年的《萬萬沒想到》《報告老板》開創國內先河,再到如今收獲數以億計播放量的《長公主在上》《胡同兒》《再婚》,網絡短劇從野蠻生長的發展初期一路走來,正在迎來齊攬流量和人心的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僅今年1—9月,短劇備案量已達2792部64192集,約為去年全年備案量的2倍。不少人將2、3分鐘一集的短劇,和著一頓火鍋、一碗泡面吃下。“舊瓶”也好,“新酒”也罷,讓人直呼過癮。
相比幾十分鐘一集、動輒幾十集的連續劇,網絡短劇不僅時長較短,而且節奏明快。它憑借尖銳劇烈的沖突、頻繁豐富的轉場和迅速徹底的反轉,形成頗具“信息增量”的爆點式敘事。從劇情來看,有貧苦出身一朝乍富演繹“翻身咸魚”,有“小透明”覺醒上演“狂懟”戲碼,有穿越重生后一雪前恥斬獲絕美愛情……主角前一秒還楚歌四起、下一秒便已翻身勝利的情節翻轉,雖在敘事上有雷同之嫌,卻以直白、快捷的特點,迎合了移動端消費者“短平快”的口味,以輕巧利索的姿態激發起年輕人的“爽感”,攻占了觀眾的碎片時間。無怪乎有人評價:“矛盾沖突很快就解開了”“短劇適合需要1.5倍速看劇的人”。
毋庸置疑,網絡短劇與短視頻一樣,屬于快產快銷的“影音快餐”。踏上數字時代的節拍,快捷的內容分發、便捷的拍攝制作,成就了網絡短劇之“快”。據業內人士介紹,短劇平均劇本創作周期為40個工作日,制作一部短劇僅需6—7天,后期上線約14天,上線第二個月就可以看到分賬。成本低、周期短、效益好、回流快,網絡短劇在影視行業中可以“以小博大”“四兩撥千斤”。正因如此,許多公司紛紛入場。僅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就有1200余家影視制作公司拿到微短劇發行許可。不少從業者者依靠電商收入、短視頻帶貨等獲得收益,為熱門IP延長生命周期和流量留存,更為內容變現提供有效渠道。
時下,從推出創作扶持計劃到探索付費分賬模式,從更新劇場化模式到整合傳媒資源、推出平臺聯播等協作模式,網絡短劇的內容存量、發展變量和創新增量正被不斷挖掘和喚醒,網絡短劇行業正在成為一條炙手可熱的“發展快車道”。但也要看到,在行業開疆破土的過程中,一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的內容悄然涌入,對網絡傳播秩序構成沖擊,對優質內容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擠出效應。這背后折射出一些企業的“流量焦慮”。一方面是短視頻行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吸引流量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是視頻創作陷入瓶頸,提升品質并不容易。一些從業者只看到了新賽道的“流量”,卻忽視了做內容的“質量”。
反過來看,盡管很多觀眾把短劇當作一種“快餐”,但他們對短劇的偏愛,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對“注水劇”的詬病。網絡短劇縱然算不上精雕細刻的“視聽大餐”,但它仍然對劇情、表演、節奏、信息量提出很高要求。對于行業而言,內容始終是留住用戶的生命線。如何在吸引更多創作者的同時,避免內容的同質化;如何不讓密集的笑點、爽點累計成“視覺疲勞”“審美疲勞”……面對“熱”市場,從業者時刻不能忘記“冷”思考。把“快餐”做得小而優,才能讓觀眾口中的“電子榨菜”唇齒留香,讓從業者的“流量富礦”效益滿滿,將網絡短劇的“發展快車道”鋪得更寬更長。
這正是:
一頓爽口,十頓寡淡,不免胃口難安;
時時服用,日日下肚,善廚方成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