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莉年輕時,是個很漂亮的女人,但是性格強勢,發現丈夫和同事在一起后,李寶莉打電話舉報,丈夫和同事在賓館被抓,因而,丈夫不僅丟了臉面還丟了工作,發現事情真相,跳江自盡。
丈夫死后,李寶莉一個人用一根扁擔賣苦力,挑起了一家的重擔,供養公公婆婆,養大了兒子,卻不曾想到,兒子大學畢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掃地出門。
【資料圖】
兒子罵她說:“你害我爸爸40歲不到命喪黃泉,你害我剛滿10歲就沒有父親,你吃苦受累養著我們,這是你應該的,你要了爸爸的命,你就得替他盡責,我想告訴你,雖然你生了我,但是你不配當我的媽!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你!”
李寶莉聽完兒子這話,想跳樓的心都有了,嘔心瀝血養大的孩子,非但不感謝她,反倒對她說出這么惡毒的話,真的是萬箭穿心。
李寶莉在丈夫死后,任勞任怨,毫不埋怨,擔起了一個男人養家的責任,丈夫自殺后,她把公婆接到家中,跪在公婆面前說:“爸爸媽媽,我會也有責任,請你們放心,我這輩子會全心全意的照顧你們,就當是贖我自己的罪。”
然而,就是這么個負責任甘愿吃苦耐勞李寶莉,甚至放棄嫁人過好日子,為何會被兒子趕出家門呢?
李寶莉的悲劇源于四點,正是這幾個原因,造成了丈夫背叛,兒子不認。
第一,過于相信男人婚前的承諾,不懂得男人是會變的
李寶莉年輕時因為長得好,很多人追她,她自己沒有文化,卻選擇了在車間工作的馬學武。
婚前,馬學武承諾她說:“寶莉,我會永遠的對你好。”
仗著馬學武這句話,結婚后的李寶莉肆無忌憚起來,脾氣大,性格強勢,對馬學武呼來喝去,不是打就是罵。
車間所有的人都知道,馬學武身上的掐痕都是李寶莉干的,人人都知道,馬學武是被李寶莉管死了的。
馬學武升為了車間主任,做了干部,面對李寶莉煩人的嘮叨,開始頂嘴,李寶莉沒文化,爭不過他,只能說:“你跟我結婚的時候,你是怎么說的,像條狗跪在我的面前,你說你就想當我的狗,你忘記了?”
李寶莉沒有意識到,婚前的老公和婚后的人不一樣了,當馬學武職業地位變化了,腰桿也硬了起來,老公是也是要面子的,再也不想做的她的狗。
李寶莉的強勢,激起了馬學武的叛逆之心。這就引發了李寶莉的婚姻危機,馬學武出和車間的女工在一起了。
一個男人婚前因為美貌拼命的討好一個女人,婚后就會因為其他問題遭受嫌棄,沒有人會對另一個人一直忍耐,一直好。
李寶莉總是想著馬學武婚前的承諾,可是,她不知道,男人的承諾是最做不得數的,而且人是會變化的。
第二,不明白“婚姻是命運共同體”,傷害丈夫就是傷害自己
李寶莉天天在家和馬學武吵架,馬學武看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提出和李寶莉離婚,毫不意外的,李寶莉大哭大鬧,絕不離婚。
馬學武自打提出離婚后,三天兩頭不回家,說有應酬,每天也不看李寶莉一眼。
李寶莉偷偷跟蹤馬學武,竟讓她發現馬學武在下班后和女工去了賓館。馬寶莉只覺得“轟”的一下,身上血沖上了腦殼頂,氣得失去理智,就打電話報案,舉報了馬學武。
馬學武和女工都被帶進派出所,經過這一鬧,全單位的人都知道馬學武做了爛事,一下臭名昭著,從此以后,郁郁寡歡,更不幸的是,他被撤職,還下崗了。
馬學武在意外的情況下,才知曉,正是李寶莉打的舉報電話,才害得他到這個樣子,馬學武想不開,一下跳江自殺了。
李寶莉打的這個電話的目的很簡單,只是想要馬學武回家,不和別的女人在一起。
可是她沒想到,夫妻本來就是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李寶莉根本不想離婚,她的舉報電話,害得馬學武丟了職位,對李寶莉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讓她成了寡婦。
當著別人的面,去敗壞老公的名聲,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
第三,缺乏憂患意識,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李寶莉在結婚后,靠著馬學武養家,沒有為生活發愁過,她下崗后就去幫別人賣襪子,一個月掙個三四百塊錢,她沒有憂患意識,不知道學一門技術傍身,靠著老公得過且過。
可是馬學武死后,三四百塊錢根本養不活一家人,她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只能去挑扁擔賣苦力,兒子讀大學的時候要學費,李寶莉湊不出來,只能去醫院賣血。
李寶莉做牛做馬,受苦受累,不顧自己的身體,給把每個月賺的血汗錢拿回家,總想著,兒子長大后,就會孝順她的,兒子長大后,她就有福氣了。
書中寫到:“就仿佛是押寶,李寶莉是將自己未來的養老、享受以及幸福,一切的一切都押在小寶身上。她自己的這條命就是賭注。”
她錯了,她不知道,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最終能夠依靠的,也只有自己。
第四,錯把孩子交給公婆帶,忽視孩子的心理變化
馬學武死后,李寶莉要去做扁擔工,每天早出晚歸,沒時間照顧兒子,當公婆提出,把10歲的兒子放在他們房間去住,李寶莉同意了。
兒子正在三觀的形成時期,被公婆挑唆教導:“你是馬家人,你爸死了,是你媽害死的,你媽就是沒有良心的。”
兒子從小對李寶莉誤解很深,說話惡毒,可是李寶莉只顧著做工,她沒有時間和兒子聊天,導致兒子對他的誤會越來越深。
盡管李寶莉把每個月賺的錢都拿回家,可是,她卻像一個外人一樣,兒子和公公婆婆親如一家,而她就像一個賺錢的機器。
兒子從小帶著對她的恨意長大,把李寶莉趕出家門,毫無感情的說:“我是馬家的人,你不配做的我媽媽!”
李寶莉做的最錯的一點是,總以為自己是兒子的媽媽,兒子長大后就會對自己好,不理會小時候兒子對她的不尊重,總想著忍耐。
可是,她忍耐了大半輩子,換來了掃地出門的結果。
最后,李寶莉,只能帶著扁擔裝著衣物,住在5塊錢的一晚的旅館,繼續賣苦力討生活。
她想:“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兒孫滿堂,還是孤家寡人,我總得要把他走完。”
倪萍說:“看完《萬箭穿心》真感覺萬箭穿心,它像一面鏡子讓人們看清現實中的自己。”
我們在看李寶莉的同時,也是在反觀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