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資料圖片)
科普·《深潛》
《泰坦尼克號》的拍攝地
電影《泰坦尼克號》(1997)劇照
▌高仲泰
最早到達馬里亞納海溝的是一個美國人和一個瑞士人,他們于1960年1月23日駕駛“的里雅斯特”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人類深潛的世界紀錄。潛水器的窗戶外面是無際的黑暗和萬古的沉寂。潛水器射出的黯淡光柱下,荒蕪一片,沉積物飛揚起來,云山霧罩似的。他們幾乎什么都沒看到,在溝底待了20分鐘就上浮了。但不管怎樣,這是人類第一次到達這顆星球海洋的最深處,被稱為地球第四極的所在。
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再也沒有人深潛到這個極地。相比之下,當時踏上過月球表面的航天員已達12人了。
直到2012年,加拿大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進行了一次馬里亞納海溝之旅。卡梅隆曾經拍攝過兩部與深海有關的電影,一部是科幻片《深淵》,另一部是海難片《泰坦尼克號》。后者凄美的愛情故事和電影音樂,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卡梅隆計劃到地球第四極探險,這恐怕與他的深海情結有關。他駕駛的一臺萬米載人潛水器,名為“深海挑戰者”號,是由澳大利亞一家私人公司建造的,卡梅隆自己支付了部分資金,其他資金來自商業贊助。他一再宣稱這是一次科學考察,但從潛水器的設計方式來看,拍攝電影才是他的主要目的。潛水器上安裝了兩臺3D高清攝像機和一臺龐大的照明設備。他也想破一次紀錄,以擴大自己的影響。科研只是附帶的項目。他在拍攝兩部電影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深海知識,對1960年“的里雅斯特”號深潛馬里亞納海溝的經過也做了深入的解剖。
這臺載人潛水器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形狀像一根圓柱。有人戲稱它是一支巨型的雪茄。它的頂端略呈錐形,能減少海水的阻力,加快下潛速度。它的直徑只有1.1米,僅能容納一人,而且只設一個觀察窗。這與后來中國研制的萬米載人潛水器比起來,顯得非常粗糙和簡陋,但卡梅隆勇敢地乘坐它深潛了。
最終,卡梅隆只用了兩個多小時,就成功地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比“的里雅斯特”號的下潛速度快了一倍。但是在下潛過程中,重壓之下外殼嚴重變形。潛水器坐底以后,沖擊力使得攝像機和機械手出了故障,12個推進器壞了11個,導致潛水器原地打轉,失去了前進的驅動力,原來設定的科考項目難以進行。卡梅隆本來也無意于科研。溝底一片黑暗,籠罩著厚重的陰郁氣氛,闃寂無聲。深海生物稀稀落落,有些發光的東西如螢亂舞。沒有看到結核礦,只有厚厚的沉積物。有的地方噴著一股熱氣,冒著一串串水泡,這里其實是熱泉(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但卡梅隆幸運地沒有靠近熱泉,因為熱泉涌出的水溫度極高。卡梅隆對這些興趣不大,他不是下來科考的,對這方面沒有特別注意。
卡梅隆自帶攝像機,透過觀察窗,拍攝了一些鏡頭,這些鏡頭顯示了一個令人好奇的海底世界。畫面上是黑暗和靜寂,峭壁影影綽綽,平坦的海底如死水一般,沉積物大量揚起。他把探險的全過程,包括潛水器的外形、下海的過程、設施的損壞、艙內的情況,用攝像機自動拍下,后來剪輯成一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轟動一時。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記錄深潛的紀錄片,吸引了無數人觀看,并引起了人們對深潛的興趣和向往。
以上這3位深海探索先驅者并沒有真正進行科研作業,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創造一個紀錄、拍攝一些照片、攝錄一些畫面。這些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
正如登山家喬治·馬洛里所說的“因為它在那里”,這條最深的海溝還是繼續引誘著人們去探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