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在這歡樂的除夕,中央電視臺全體工作人員祝您闔家幸福,萬事如意,春節愉快。”
這是當年主持人趙忠祥在1983年央視春晚的第一句新春問候。
【資料圖】
從1983年到2023年,中央電視臺的一臺晚會已在除夕夜陪幾代中國人走過40年,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春晚”。
經過40年的陪伴,“看春晚”已經成為全球華人春節過年貼春聯、吃年夜飯之外的又一民俗。
然而,關于春晚,最多的卻是吐槽的聲音。
01
最惹人懷念的80年代春晚
春晚嚴格說是1979年就開始了,但都是錄制好,然后到時候播放。
采用現在這種現場直播形式的,是在1983年的春晚。
80年代,一切從簡,跟我們如今自然不能相提并論。
如果你現在翻看之前的紀錄片,你都有給中央電視臺捐錢的沖動。
那時候的主持人,是觀眾本年度喜歡誰,誰就去做主持人,比如劉曉慶。
還有時候,由于相聲演員嘴皮子溜,干脆客串主持人,這事情姜昆、馬季就做過。
報幕的時候,姜昆數度忘詞兒,馬季一遍一遍提醒,最后姜昆來了句:“都讓你報了,人家都知道了,曉慶你隨便說兩句吧。”
雖然不是專業的主持人,但這種不拘一格的報幕方式,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馬季老師的《一個推銷員》,“我們這個宇宙牌香煙哪,已經行銷到了全國各地”雖然沒有響應禁煙的公益號召,但給這個世界上增添了經典的段子與笑料。
當春晚結束后,錯過現場直播、堅守崗位的一位首鋼工人得知這個節目最好,通過現場熱線聯系到了馬季,希望他為自己再說一段,馬季先生就在電話里給他重新說了一遍。
80年代,很多港臺、海外歌星通過春晚走進了我們的眼簾。
譚詠麟的《水中花》、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都是當年紅遍大街小巷的歌曲。
87年費翔以《故鄉的云》表達了海外游子(費翔在臺灣出生,但在美國長大,算海外)對祖國的思念。
費翔能上春晚本身也算巧合,機緣始于費翔與母親前往煙臺探視自己的姥姥。
但走紅的卻是那首買一送一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費翔1990年繼續挑戰自己,去百老匯參演音樂劇,舉辦告別演唱會的時候,中國大陸第一次有了追星的狂潮。
02
90——2000年:港臺歌星增多,小品蓋過春晚
有了費翔這些人的成功經驗,90年代更多的港臺明星登上了春晚,像劉德華、葉倩文、梅艷芳等等。
尤其是在2000年的時候,當時地道的偶像派歌手謝霆鋒攜董潔唱了一首《今生共相伴》,有瘋狂女粉絲一度認為謝霆鋒當年是真結婚而尋死覓活,董潔也因為此次春晚露臉開始了演藝生涯。
不過,這十年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語言類節目,尤其是小品開始搶了相聲的風頭。
小品最初是電影學院訓練學生的一種形式,但是在80、90年代的時候,經過朱時茂、陳佩斯的表演,小品的形式越發成熟。
再者,80年代春晚相聲節目占的比重大,一堆相聲演員,如馬季、姜昆,甚至泰斗級別的馬三立老先生也在春晚說相聲。
這么多人擠在一個槽子里,肯定有人會去尋找別的發展空間。
相聲演員得天獨厚的口才,天然地會往小品這個方向發展。
比如相聲世家侯耀文先生,和趙麗蓉老師合作了《英雄母親的一天》后,發現演小品更受歡迎,干脆說起了小品。
甚至,侯耀文和同樣是相聲底子、卻在小品行當發展的黃宏公開調侃:“現在相聲明顯干不過小品。”
但相聲界人才流往小品,只能說一個原因,最關鍵的還是一大批優秀的小品演員的崛起。
就比如說跟侯耀文合作的趙麗蓉老師,老人家是當年名副其實的“小品王”
趙麗蓉老師在96年春晚的時候尋求突破,開始參與群體創作,追求精工細作,比如與鞏漢林合作的《打工奇遇》。
迄今為止,我們還能回想起老人家的順口溜:“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到底怎么樣,聽我給你吹,”還有其他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探戈兒就是淌著淌著走”
從趙老師的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出,小品表演的素材來自生活,且經過小品演員的演繹,更容易在春晚規定的有限時間內,快速激發觀眾的笑點。
這是相聲演員端在那里,醞釀好長時間才抖一個包袱所不能比擬的。
遺憾的是,老人家于2000年7月份過世,“小品王”的稱號也變成了另一個姓趙的人。
早在2000年,趙本山就因為和宋丹丹合作《昨天·今天·明天》而獲得了巨大成功。
誰都記得“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我這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但老趙也通過春晚的舞臺,推出“自己人。”
春晚為何一年不如一年
馬季老師給首鋼工人在電話里專門表演,讓人看到了早年藝術家的親民;
趙麗蓉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專門學習毛筆字,那“貨真價實”的確有顏體的風味兒;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老人家還專門學英語,唱過席琳·迪翁的歌曲,現場連唱帶跳小虎隊的《愛》,這里可以看到他們的努力和不斷嘗試突破。
唯有如此,他們創作的語言類節目,才能做到“潤物細無聲”般地搞笑。
現在的演員不具備老藝術家那種能力,是春晚一年不如一年的重要原因。
但根本之處在于,春晚的本質,已經逐步淡忘掉了。
大伙兒春節都聚會,那么春晚就是一場更大的聚會,大伙兒在一起使勁兒鬧騰。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春晚,燈光布景差,現場桌椅板凳也擺得不是很講究,但這才是聚會本該有的樣子。
以最受詬病的語言類節目來說,今年沈騰和馬麗的小品《坑》可能是為數不多的亮點。
而這個節目能夠成功,就在于它的主題是諷刺,之前趙麗蓉的《打工奇遇》,趙本山的《賣拐》走的都是這個路線。
這些作品,因為接地氣,有真實的諷刺對象和諷刺現象,所以引發觀眾爆笑,并且獲得了自己應該有的好評。
但對于央視春晚舞臺而言,它其實是在努力建樹一個和諧的、溫暖的合家歡娛樂環境。
所以,對于諷刺類的喜劇作品而言,顯然也是慎之又慎的。
現在的春晚一本正經,確保不出差錯,更像是完成年終總結。
所以,這就是你不愛看春晚的理由。
但今年的春晚有些許不同,經歷了這三年,很多人和家人都分別了好久。
今年,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估計有著特別的溫馨。
經歷了許多,讓我們更加珍惜這極其普通的幸福生活。
我們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也祝各位讀者的家人身體健康。
來年,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我們,我們為大家奉獻更好的作品,咱們大家一起進步。
在2005年之前,春晚接近年關的“點炮”節目都是趙本山、高秀敏、范偉這鐵三角。
在朱時茂、陳佩斯告別春晚,趙麗蓉去世后,很大程度上,春晚小品全靠這三人撐起來的。
在高秀敏去世、趙本山告別春晚后,小品節目也越來越乏善可陳。
03
新世紀的春晚:創新之下一地雞毛
作為春晚重頭戲的小品,可能人們記得賈冰和賈玲。
但他們在表演的時候,感覺總是在使勁咯吱你,缺少了一點靈氣,藝術這東西關鍵看祖師爺是否賞飯吃。
而這些在早年那些藝術家身上是看不到的。
還有就是這一時期的春晚,已經有了更年輕、更潮的元素,比如04年的時候,在當年最火的港臺歌星周杰倫、阿杜,各自獻唱。
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春晚也從網絡上找靈感。
水木年華在春晚唱的歌曲,最先就是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的;
某一年,連《老鼠愛大米》這樣的口水歌也在春晚上登堂入室。
從這個現象就能看出,春晚在吸引年輕人關注方面下了狠勁,但這恰巧說明年輕人不看春晚的居多。
除了時代進步,人們娛樂的渠道越來越多之外,還有春晚的檔次在逐步降低。
拿《老鼠愛大米》來說,口水歌除了旋律簡單容易學之外,沒有任何營養,中國音樂要都是那樣,早就完犢子了。
事實也證明了,果真如此,請問誰還記得《老鼠愛大米》的原唱在干嘛?
這些人本就沒有多么出色的創作能力。
如果說這后來的春晚有什么亮點,大概是舞蹈了。
從《千手觀音》到林志玲《綻放》,還有去年的《只此青綠》,舞蹈是真正地與現代科技,燈光舞臺效果融合在了一起。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