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疆日報
(資料圖片)
音樂劇《守界人》:
像白楊一樣堅守邊疆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李莉 實習生 顧蕓菲
“連長!我們一家要留下來!”魏德友和妻子劉景好在面對是否回城的抉擇時,堅定地選擇繼續(xù)戍邊,一同戍邊的巡邊員在他們質(zhì)樸奉獻精神的感召下,紛紛要求留在薩爾布拉克草原。
4月6日晚,作為首屆新疆文化藝術節(jié)展演劇目,由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演出的音樂劇《守界人》在新疆藝術劇院劇場上演。本劇講述了魏德友、劉景好夫妻在祖國邊境守界50余年感人的戍邊故事。
如何將當代藝術手段融進紅色主題?如何平衡音樂和劇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該劇主創(chuàng)團隊不斷思考、探索。
為深入了解魏德友、劉景好的戍邊經(jīng)歷,《守界人》主創(chuàng)團隊來到裕民縣探訪,實地重走巡邊路。該劇總導演、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創(chuàng)研室主任伊斯拉木江·瓦力斯說:“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魏德友一直在說,這都是他應該做的。但從我們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平凡中的偉大。”
主創(chuàng)團隊從魏德友平凡樸實的生活中感受到熠熠閃光的愛國精神和默默付出的奉獻精神,并將這些情感融入音樂劇中。在主題的表現(xiàn)上,伊斯拉木江采用群像的形式,“以魏德友為代表的守界人,他們每個人都是祖國流動的‘活界碑’,是這部戲的人物形象的種子。”
“我們把現(xiàn)代流行音樂呈現(xiàn)在舞臺上,對于整場演出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創(chuàng)研室作曲家木扎帕爾·阿布來提介紹,音樂劇既使用了冬不拉、斯布孜額等傳統(tǒng)民族樂器,也使用了電吉他、貝斯等現(xiàn)代電聲樂器。將樂隊置于舞臺之上,形式新穎,現(xiàn)代音樂與民族藝術交織融合,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
舞臺美術選取“小白楊獨守邊疆”的概念,隱喻魏德友幾十年的默默堅守。“我們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舞臺,從高處觀看,整個舞臺就是白楊樹的年輪切面。”伊斯拉木江介紹,樹的年輪既是魏德友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他多年往復行走的邊境線,在舞臺上還有一棵小白楊,與舞臺中央巨大的白楊樹干切面形成對比,“我們想通過這種形式表現(xiàn)戍邊事業(yè)的交接,也寓意著愛國精神的傳承。”
“玉國,你看到了嗎,山花開了,春天來了……”在陳玉國犧牲的情節(jié)中,臺上演員動情演繹,臺下觀眾潸然淚下。“我們排練這一幕時,在場的所有演員都哭了,幾個主演哽咽得發(fā)不出聲音,我在臺下看著他們,淚水也在眼眶里打轉。”伊斯拉木江說。
隨著《守望》主題曲響起,屏幕上出現(xiàn)了魏德友的照片,音樂劇也進入了尾聲,觀眾的掌聲雷動。伊斯拉木江表示:“我們用精心打造的作品吸引觀眾走進劇場,以真實生動的場景感染觀眾,再根據(jù)觀眾的互動反饋不斷優(yōu)化表演,讓模范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