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娛析
(資料圖片)
編輯 | 娛析
2005年8月18日,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高秀敏,突然在長春的家中意外離世,終年46歲。此消息一出,震驚了整個娛樂圈,也讓深愛他的“老公”何慶魁痛心疾首。
關于高秀敏的死因,外界都以為主要源于心臟病突發,然而2018年,何慶魁在接受采訪時揭露了真相:高秀敏撒了一個謊,把命搭進去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
●○表演藝術新星○●
眾所周知,趙本山、范偉,高秀敏都是從東北黑土地走出來的笑星,三人自從1998年組合成了“黃金搭檔”,便成了每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像《賣車》、《賣拐》、《心病》……一些觀眾耳熟能詳的小品,即便時隔二十多年,還是記憶猶新、忍俊不禁。
尤其《賣拐》中一句經典臺詞“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更是火遍大江南北,成了網絡段子。
要知道,作為一個喜劇演員,即便演技再嫻熟、搭檔配合的再默契,如果沒有一個出色的編劇,那么作品就會黯然失色、靈魂全無。
于是,在“鐵三角”出演的眾多作品中,作為編劇的何慶魁就成了一個核心人物,而他與三位演員之間的相互配合,也達到了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境界。
當然,這里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因為何慶魁和高秀敏,兩人既是“夫妻”關系又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可以說相互依托、彼此成就。
那么,二人是如何相識相知、相愛相守的呢?那還得從高秀敏的藝術生涯說起……
高秀敏,1959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縣,因家中姊妹較多生活困窘,她便在15歲時就進入民間一個宣傳隊唱二人轉,賺錢貼補家用。
模擬場景
由于高秀敏的唱腔高亢嘹亮,一唱能傳出二里地,深受隊長和鄉親們的喜愛。
1977年,高秀敏看到市煉油廠宣傳隊正在招聘演員,便躍躍欲試,誰知唱了一個曲目后,立馬驚艷全場,順利入選。
然而一年后,高秀敏毅然辭職,因為她又有了新目標,那就是想考一考縣文化藝術劇團。
可是,天不遂人愿,19歲的高秀敏因為長的太瘦弱,被招考人員拒之門外,這讓她內心十分沮喪,頗受打擊。
不過,她可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女孩子,也沒有就此灰心失望,而是一邊苦練基本功,一邊等待機會的再次到來。
不久,高秀敏在父母安排下結了婚,丈夫名叫李云啟,在縣文化館工作,一年后寶貝女兒李萱誕生,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而此時的高秀敏,身材越來越豐滿,更加風韻迷人,當她懷著試試看的心情再次報考縣文藝劇團時,居然被順利錄取。
此后,高秀敏便以潑辣、豪爽的二人轉曲風,逐漸唱出了自己的知名度,成為縣城小有名氣的演員。
這么看來,人真的貴在堅持,如果當初高秀敏因被拒之門外就就放棄舞臺,也許她的喜劇天賦就此隱沒,觀眾也看不到她的表演才能,當然,也許更會遇不到何慶魁了。
高秀敏對待工作精益求精,在團里務實勤懇,很快成為團里的臺柱子,當時許多觀眾都是沖著她才去看表演,一時間名聲遠揚,響徹整個扶余縣城。
1986年,高秀敏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不久又被提拔為團里的副團長,至此,她更是日益忙碌,不是四處表演,就是排練劇本,一度忽略了家庭生活。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秀敏的事業蒸蒸日上,而她與丈夫的心卻漸行漸遠,最終兩人分崩離析,協議離了婚。
此后,沒有了家庭的羈絆,高秀敏一心撲在事業上,更加認真揣摩表演藝術,她想憑借努力,爭取在藝術上有一個較大的突破,恰在此時,何慶魁來到了她的生活中。
●○傳奇天才編劇○●
何慶魁可以說是個傳奇,他出生在漁民家庭,只有初中學歷,但天賦異稟,卻成了紅遍大江南北的著名編劇,就連許多大學生都尊稱他是“當代的趙樹理”。
然而,任何人追求的所謂成功,并不都是一帆風順,何慶魁也不例外,他在自己的創作道路上可謂是一波三折。
然而,盡管人間不乏真情在,但作為知名度頗高的表演藝術家和作家,其造詣和成就再輝煌,也終究抵不過倫理道德的審判,因為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怎么說也會為世人所不恥。
不過,斯人已逝,讓一切都隨風而去吧。
參考資料
《你看誰來了》:何慶奎現場回憶與高秀敏一起的日子:她永遠活著
《非常說名》:高秀敏背后的男人
何慶魁,1947年生人,與高秀敏是老鄉,由于家境困難,從小便開始做農活,但因身體瘦弱,無法經常勞作,母親就托遠房親戚,將他安排在村一個小劇團唱二人轉。
何慶魁天生就是創作者料,他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卻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劇本,其中作品《兩個計費員》就被《吉林日報》刊發,這讓他在十里八鄉初露崢嶸。
19歲那年,何慶魁參軍入伍,在吉林省軍區戰士業余演出隊當演員,在這期間,他刻苦鉆研、積極上進,也創作出不少喜聞樂見的作品,得到同志們的一致夸贊。
三年后,何慶魁轉業回家,繼續在小劇團工作,間或打魚維持生活,日子雖然過得很充實,但他內心依舊燃燒著一團藝術之火。
于是,他空閑時間便鍛煉文筆,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
1971年,何慶魁與插隊知青張艷茹結了婚,日子過得踏實且平淡,隨后便有了兩兒一女。
1986年,由于知青返程政策落實到位,何慶魁與孩子跟隨張艷茹回到了扶余縣城。
這時的何慶魁依舊想尋求心頭上的藝術藍天,于是他一邊賺錢養家糊口,一邊不斷積累生活素材從事藝術創作。
然而,千里馬再優良,也終需一個伯樂賞識,盡管何慶魁埋頭苦干,筆耕不輟,但他創作的劇本卻無人問津,這讓他十分苦悶,每天長吁短嘆。
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就在何慶魁感覺前途渺茫之際,有一天,他在集市上賣菜時,竟然遇到了許久不見的高秀敏。
然而就是這次偶遇,成就了何慶魁的一生事業,也讓兩人的感情產生了糾葛。
其實,高秀敏與和何慶魁在曾經的二人轉劇團就認識,只不過是普通同事,并無過多交集。
而這一次相遇,兩人相談甚歡,從劇本聊到了創作,高秀敏見何慶魁以賣菜維生,陷入困窘,便有意幫助他說:
“何大哥,你寫的劇本那么好,可以為我所在的藝術團創作一個新劇本,如果被采用,還有200元的首演費。”
何慶魁一聽喜出望外,便一邊賣菜,一邊寫了一個拉場戲劇本《誰娶誰》,劇本完結之后,他立即滿懷信心的寄給了藝術團,然而,團里的人都覺得寫的太俗氣,并不欣賞。
可高秀敏卻不那樣認為,她覺得雖有瑕疵,還是可圈可點,于是她力排眾議,又親自再加工,最終劇本順利過關,并排成了二人轉節目。
結果作品演出后反響劇烈,得到一致好評,并在當年吉林省文藝匯演中奪得一等獎。
何慶魁由此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遂即被東遼縣文化局創作室收為專職編劇,他的事業也開始逐步上升。
何慶魁是知恩圖報之人,他欣賞高秀敏的表演藝術才能,便打算給她打造人設,鼓勵她嘗試演小品,因為小品是演員出名的短平快項目。
高秀敏聽后茅塞頓開,便隨即辭掉副團長職務,從扶余縣調到了東遼縣,在一個曲藝團做了一名普通演員,也就是從這時起,兩人便開始了頻繁的接觸,也有了近距離的交心。
1992年,高秀敏和何慶魁的事業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兩人傾情合作,一起參加了吉林臺春節晚會《春打六九頭》,掀開了演藝生涯的新篇章。
由于劇組包了賓館,演員們要同吃同住三個月,高秀敏與何慶魁在此期間也擦出了愛情的花火,感情迅速升溫。
何慶魁成了高秀敏的堅強后盾,他發誓,寧可什么都不要,也要全力打造高秀敏,將她包裝為成功的女人。
于是,根據高秀敏表演的特點,何慶魁為她量身定作了小品 《包袱》,并參加了在深圳舉辦的全國笑星大獎賽 ,最終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
在眾人的攙扶下,何慶魁踉踉蹌蹌的撲向高秀敏的遺體,嘴里大聲呼喊著愛人的名字,哭的肝腸寸斷,令在場的人紛紛落淚。
可以說,何慶魁與高秀敏的感情確實情深意切、相濡以沫。他對愛人的突然離世,一直存有愧疚感,總覺得如果那天自己在家,在高秀敏身邊,哪怕陪她嘮嘮嗑,也不會失去摯愛。
為此,何慶魁在以后面對鏡頭接受采訪時,總會說:“沒想到撒了一個謊,她卻把命搭進去了。”
何慶魁對高秀敏一直念念不忘,每年清明節,他總會來到她的墳墓前,撫摸著墓碑,向最愛的人訴說自己的哀思。
墓碑前有一座高秀敏的塑像,就是何慶魁設計的,那個拱手的姿勢就是向人間謝幕的意思。
而墓碑上,何慶魁只刻上了高秀敏的生辰,并沒有寫上去世的時間,因為在他心里,高秀敏永遠活著,而且活的很精彩。
何慶魁如今已經到了晚年,高秀敏去世也18年了,兩人曾經攜手并肩,共同走過的14年深情歲月,令無數人動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