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把科學帶回家
(資料圖)
(ID:steamforkids)
作者:阿嫻
你有沒有發現,如果和一個東北人朝夕相處一段時間,你的口音就會被他帶跑偏,說話尾音上揚,張口閉口“你瞅啥啊?”或者“瞅你咋地?”
口音被帶跑的現象其實很常見。有時,看個電視劇(比如《漫長的季節》、《山海情》)或者綜藝,都會讓你瞬間掌握好幾門語言:東北話、陜西話甚至是臺灣腔……你的口音到底經歷了什么?同為人的屬性(比如性格、思維方式),口音為什么這么容易被改變?
為了研究清楚這一問題,語言學家需要對實驗對象的口音變化進行長期的觀察研究,于是,他們將目光轉向了英國的一檔真人秀節目《老大哥》(Big Brother)。
這檔綜藝節目會讓一群年齡、職業、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人共同住在一間經過特殊設計的房子,不給他們任何聯絡工具,與外界完全隔離,但是節目組和觀眾卻可以通過屋中的攝影機看到房客的一舉一動。由于這些人有著不同的信仰、成長環境、觀點、性格,互動交際更為真實,因此《老大哥》有時也被視為是一種社交實驗。
?
大型“楚門的世界”。(圖/《老大哥》
研究人員觀看了12名參賽者的“日記室”片段和獨白,對長達14.5小時的音頻轉錄,從上千段剪輯中整理標注出各種能表明每個人發音區別的語音學變量值,判斷他們不斷變化的語言模式。他們還委托了一些寫手,幫忙描述該節目的24小時直播內容,以了解不同參賽者之間的互動量。
該團隊發現,我們的說話方式和口音幾乎每天都在波動,取決于我們與誰互動。但在較長的時間里,只有不到一半的選手口音發生了相對穩定的變化。也就是說,口音同時具備短期波動和長期穩定性。
Rebecca和Luke在第37天告白,口音也越來越相似。(圖/《老大哥》)
?
節目中還出現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碰撞,為整個試驗增添了豐富性。分別來自北英格蘭和英格蘭中西部的Luke和Rebecca兩個人,在節目開始后火速陷入愛河,第37天就互相告白。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口音變得越來越相似,尤其是在他們互動最多的時期(第37~51天)。
雷丁大學語音學教授Jane Setter說過,口音是語音的一種流動特征,沒有人有單一的、靜態的說話方式。不管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會向你所認同的說話者的口音靠攏,無論是選擇用詞、組織句子結構還是模仿發音,這種現象叫做“語言趨同”。這種無意識的模仿,實際上往往會讓被模仿者產生更積極的感覺。
也就是說,人們需要更強的社會聯系、社會認同以及人與人之間更多的親密感,才會模仿對方的口音。
(圖/圖蟲創意)
當然,口音本身具有好模仿、形象鮮活、有畫面感等特點,也是它容易被人模仿的原因。
比如東北話就很少用抽象和生僻的詞句,善用比喻和擬聲詞,并且能夠較為完整地表達情緒:東北人形容一個人很吵時會說他“嗚嗚渣渣”,非常形象地表現出了這個人的話多;將怎么說都不聽話的人叫做“滾刀肉”,非常傳神地把這個人刀槍不入、油鹽不進的固執表現出來。這種將詞語形象化的處理方式,也恰好符合大腦趨向處理簡單、容易加工的工作原理。
(圖/圖蟲創意)
為什么口音還會帶來這樣的負面影響?這與語言趨同所帶來的正面效應是相輔相成的,比如我們可能會無意識地給與我們口音相差很大或者是帶有口音的人貼上“外人”標簽,保持我們與Ta一定的距離感。另一方面,復雜的口音會增加我們的大腦在面對口音時的處理和加工的難度。
這種口音偏見其實會方方面面地影響人們的生活。例如,保留地方口音的教授越來越少,因為如果他們上課時講話帶有口音,不管他實際專業能力如何,學生都會認為他很不專業。
(圖/圖蟲創意)
審校:Ziv
讀完點 個【在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