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瓊瑤就不能不先說瓊瑤女郎。
(資料圖片)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類似于“外貌共情”:即外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判斷。
而大多瓊瑤女郎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極強的錯脆弱感。
脆弱感約等于小白花,是那個年代的白幼瘦代表,她們大多看上去美麗,溫和,柔弱,需要保護。
這種自帶的脆弱感是瓊瑤女郎的共同特點。
脆弱感的關鍵是什么?是眼睛。
因為眼睛會放大一個人的感官情緒。
而每一個瓊瑤女郎的眼睛存在感都很強,你會發現不管在什么樣的光線條件下,你首先看到的五官就在眉眼
瓊瑤女郎的眼睛大多屬于那種眼型不是特別長,但眼裂高度足夠,且下眼瞼弧度也很圓的類型。
圓顯幼態,看上去更顯楚楚可憐
而瓊瑤女郎在眉眼妝造上也保持上述風格。
眉毛一般是自然眉形或是平眉,看上去沒有攻擊力,眼妝則強調下眼弧度更顯無辜
她們通常面部平整度高,下頜弧度偏鈍,這時候如果再配上哭戲的話,“清苦”小白花的形象我見猶憐
瓊瑤女郎中很少有棱角感強勁的人,妝造也一般集中在眉眼和嘴唇,基本不會去大面積修容,從而弱化鼻部輪廓的存在感。
而當面部所有線條都被“隱藏”起來,整個人就會顯得毫無攻擊力。
總結來看,瓊瑤女郎給人的整體感覺是破碎且嬌弱的。
但審美取向會跟隨觀念變化而走——
這種偏白幼瘦的形象放在以前的熒幕中很討喜,可相比起脆弱小白花,現在的觀眾則更喜歡強勢大女主。
咱先暫且不談片中女主三觀如何,單論這種形象塑造而言,瓊瑤女郎的風評會在幾年之間扭轉其實并不突然。
瓊瑤女其實是上世紀的先鋒主義
但瓊瑤女的脆弱只是表面,內核卻極其先鋒。
這種先鋒思想也許不能和現在的相提并論,但在那個年代非常閃光。
瓊瑤的第一部作品《窗外》大家看過嗎?這同時也是17歲林青霞的處女作。
《窗外》算是瓊瑤的半自傳體小說,講的是高三女生愛上國文老師的故事。
江雁容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
她生于高知家庭,身上寄托著父母期望,但偏偏爸爸更愛兒子,媽媽更愛門門功課都優秀的妹妹。
江雁容在這個家里的存在感很低,是最無關緊要的孩子。
而當時的國文老師因為自身經歷的原因同樣多愁善感,愛好和氣質相似的兩人就這樣被互相吸引。
師生戀這件事放在現在看可能沒什么,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卻是絕對的禁忌,瓊瑤筆下的江雁容就是在用這種方式背離世俗審判。
這個時代的人看《窗外》時不時就會詬病說美貌女學生有戀老癖。
但江雁容時不時就會望向窗外,是因為她住在被世俗規則拘束著的“窗內”。
作為接受過新式教育的新時代女性,她對一切舊事物都充滿不滿,愛上老師其實只是一種對個人理想生活的向往。
江雁容這個人物其實是清醒的。
故事后半段在她看到老師變得墮落之后,她對此人便不再抱有好感——
她的愛不是救贖別人,而是自我滿足。
《情深深雨濛濛》也曾被人說是三觀不正。
可事實上依萍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完全憑自己本事吃飯的獨立女性,傅文佩甚至會為出軌的雪姨說話——
“陸振華有那么多女人,為什么雪姨就一定要忠于他一人?”
當然,羊不是在為出軌洗白哈,而是把這個觀點放在當時的年代下看可以算得上是絕對的先進。
《還珠格格》里的紫薇和小燕子從進宮之初就保留著獨立清醒的人格,絲毫不會因自己的出身自卑。
紫薇可以對著乾隆指責他“否定了我母親的人格”
小燕子會為懷孕的女生說話,質問為何只懲罰女生卻放任那個讓女生懷孕的男人
同樣是清宮劇,近十年的大爆款《甄嬛傳》《如懿傳》等把目標著重在宮斗和女人互撕,《還珠格格》講的卻是好姐妹互相扶持直到最后。
就連香妃這樣一個角色也是為了表現女性追求戀愛與婚姻自由而安排的。
在《我是一片云》中,男主不僅不共情女主的境況,反而開始謳歌起守寡20年把自己養大的母親。
女主沒有表現出舊時代女人必備的自我犧牲意識,反而大罵其是“媽寶男”——
“我懂了,你需要一個木偶來當你的女朋友,那個木偶的頭上、腳上、手上,全都有繩子,繩子操縱在你母親的手里,只需要拉一拉、動一動,準會皆大歡喜。”
罵瓊瑤其實很不公平,即使沒有發現她筆下女性形象的先鋒點,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難道張三豐、韋小寶、段譽等人的“愛”就是正常的嗎?
而現在再讀瓊瑤的故事會有種新的感悟:她不僅把女性形象從自我犧牲型拉拽出來,主人公的追求愛情與配角的人間清醒其實也是新舊思想的碰撞。
羊為什么會重讀瓊瑤呢?
因為現在市場上的小說對女性的刻畫實在太弱了,明明是女頻文,但出彩的全是男主:霸總系,奶狗系,狼狗系,白衣學長系,溫柔竹馬系…
然而女性真的都太沒有特色了。
現在隨便找幾部改編的影視劇,大部分人也只會談論哪個男主更適合當男友。
2023年了,不要再把瓊瑤和“小三作家”的稱謂綁定了,也不要因為這個就固執地認為她是“雌競專業戶”。
難道殺妻的顧城被抨擊作品了嗎?
沒有。
帶著道德感極強的審視目光去審判瓊瑤劇,證明我們依然深陷在“喜歡用女性私德去捆綁女性其他價值”的泥潭之中。
現在的很多所謂的“反瓊瑤”劇作,內核其實比瓊瑤劇封建多了。
倒是被人追著罵了N年的瓊瑤,敢在劇中刻畫“女主為了改嫁他人結果被人追打,然后爬過一堆貞節牌坊”的場景。
你敢說這樣的畫面不酷?
近十年互聯網對瓊瑤劇的評判全部聚焦在道德層面,但互聯網現存的道德極端化傾向很容易把文藝作品變成爭吵的載體。
可文藝作品不是現實世界。
你可以審判它的壞,卻不能因為那些壞而無視其閃光的地方,這才是清醒的讀者,而不是精神潔癖。
這些故事中有些情節甚至是強迫女性來達到馴服效果,但最后被罵的卻永遠是瓊瑤。
當我們在絞殺她的文學成就,抨擊她的女人是綠茶白蓮花時,也別忘了《窗外》里的江雁若曾經大喊著說——
“我不要做夫人!我要做江雁若!后來別人會知道我是江雁若,不會知道我丈夫姓甚名誰!”
不好意思,瓊瑤比現代網文愛女多了
不知道在座的寶子里有沒有看愛小說的。
最近這十年有一個挺有趣的現象,每當一個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時,總有人會出來說xxx演不了男主,而對女主的討論甚少。
但在瓊瑤小說中,我們往往對女主的討論更多。
本質原因其實是現在的小說對男主的刻畫要比女主更為出彩,但瓊瑤筆下的女主卻是各有各的特色。
大家要清楚的一個概念是:每個人的性格都有時代局限性。
瓊瑤作為活躍在20世紀的小說家,她誕生的年代是民國的延伸,是共產主義在中國剛剛開始不久,是香港還能三妻四妾的時代。
她的言情小說關注和探討的其實主要還是女性本身,挑戰的是傳統的男權結構。
比如《失火的天堂》里,魯森堯不僅對玉蘭家暴,性侵養女,還將生不出兒子的鍋甩到妻子身上。
這是什么?
是重男輕女,是絕對的男權中心論。
再比如《我是一片云》中,媽媽認為女兒不會做家務是丟人的
但男人在廚房中就是沒出息
而在那個年代,戀愛腦女主就一定是錯嗎?
不是的,恰恰是瓊瑤促成了奉獻型女主向自我型女主的轉變。
在大家都在看《渴望》的年代,她造就了一堆天大地大都沒我的愛情大的女主,用來對沖那個時代的賢妻良母型女主,也算是給女觀眾們出了口氣。
很多時候瓊瑤是以看客視角來刻畫人物的。
主角看上去為愛癡狂,但偏偏配角卻人間清醒。
比如何書桓和依萍談著戀愛,卻和如萍藕斷絲連,杜飛belike
現在的論調都在抨擊主角三觀,但瓊瑤已經借配角的嘴替大家罵了
一個人如果真的只想歌頌所謂的三觀不正的愛,那么劇中配角就不會如此一針見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