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李雪琴。
見過的精英或者自以為是精英的精英越多,越喜歡她。
自以為精英的精英之所以能成為精英,一在早早打破信息差,二在迅速抱團成封閉的圈子。
【資料圖】
接著就是站在學位證,或者更早一批精英畫的辟魔圈里,合力笑話圈外都是烏合之眾,只配活在信息繭房,當房底之蛙。
李雪琴有足夠條件成為這樣的人,享受僅在圈內流通的資源,包括排擠異見、俾睨眾生的快感,高學歷阿Q版的。
但李雪琴沒有。“優等生資質”好像只是她的一段人生經歷而已,不是她唯一值得稱贊的標簽。
她也不給自己貼標簽,她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活人,會失敗,會偷笑,會渴望又得不到不受傷害的真愛。
她總是跳脫出來,用第三視角,調侃北大學歷和紐約見聞,審視和反思生活里的一切,包括她自己。
有精英的信息渠道,又沒有他們的虛張聲勢和固步自封。
看似在向下流動,其實也是在向前,向更開闊處流動。
我特別喜歡她這點,總覺得內娛僅此一家,暫無分琴。
李雪琴最近上了個新節目,知乎做的,《荒野會談第二季》,豆瓣開分8.6分。
可能你已經刷到過李雪琴在里面輸出的諸多金句:
“如果連和別人建立關系都要精打細算,那TA還有什么是不精打細算的?”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是在失去時間還是獲得時間?”
“以前家長總說你到了好大學,就有好資源好人脈。這種觀點逐漸被另一種觀點取代——如果你到了好大學,但不夠優秀,他們仍然不是你的資源。”
從個人的見識出發,再拓展到實際的社會現象。
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又不輕易下結論。她帶著大家一塊兒來討論,贊同或反對都兼容。
如此說來,李雪琴的個人風格,跟節目甚至制作方知乎的調性都挺一致的。
除了李雪琴,其他幾個主要輸出的嘉賓,席瑞、熊浩、沈奕斐等等,教育背景都跟李雪琴差不多。
一個比一個能說,一個比一個會拆解生活,提煉中心思想,再附加上概念和主題句。
高知帶著他們的好嘴子,去到寧夏中衛,在廣闊的大天地里,圍爐煮茶,不談古只論今。
不詩和遠方,不形而上,就從實際生活出發,談普通人都會遇到的普通問題。
每期一個主題,又再聊出一小堆衍生問題,比如:
年輕人為什么喪失了社交的能力和意愿?
現代社會,談戀愛是不是性價比很低?
我沒跟上社會時鐘,沒到什么年齡干什么事,我該焦慮嗎?
是不是一代小孩比一代小孩都更早熟了?
人一定要成熟嗎?成熟的標準又是什么?
一集就30來分鐘,聽李雪琴他們嘚啵等一個外賣的時間,就像看了部賈樟柯跟楊德昌聯手拍的電影。
一邊白描社會現狀,一邊送上哲學箴言。
不過坦白說,我最初追這節目,倒不是為了摘金句,找嘴替的。
我是被另一個嘉賓對李雪琴的評價打動了。
嘉賓叫詹秋怡,她在第一期最開始,評價李雪琴是個“擁有溫暖靈魂的人”。
詹秋怡說,“溫暖比聰明、理智、有才華、有邏輯什么的都稀有”。
可能其他平臺也有講新職人痛點的綜藝,所以到處都是大齡男女相親,名校生和二本生爭一個職位的節目。
但是《荒野會談》是少有的,透過社會標簽和競爭,直接剖析現代人精神狀態的節目。
可能也只有知乎能做到,畢竟這個社區,聚集了最多的新職人群體。
別的平臺會告訴你世界發生了什么。
到了知乎,就是要熊浩上身,用專業知識,再往下說,說為什么會發生,你又該怎么面對。
具體到節目討論的“新職人的精神狀態”,還是用我最喜歡的那句結尾:
“溫暖的靈魂比聰明、才華、理智、有邏輯都稀有。”
精神自由的通道是自洽,自洽的盡頭,是做個溫暖的人。
溫暖一定不是算計來的,是在不斷調整視角的過程里,打磨出來的。
祝看到這里的各位:今天少學點技巧,多掌握個視角。
不記得上一次在國產綜藝里聽到類似句子是什么時候,也許壓根就沒有。
平日看到的那些,比如戀綜教你撩人的藝術,職場綜藝教你匯報的套路。
越是素人綜藝,越要營造危機四伏,勾心斗角的氛圍,不斷強調你得贏,得上技巧,不走心。
社交平臺上,越高流量的賬號,越是主打“每天教你一個心眼子”。
別談心,談算計,這是多少現代人的實在剛需啊。
難得有節目要傳達這樣的價值觀:溫暖的靈魂,比聰明、才華、理智、有邏輯都稀有。
他們不教你旗開得勝的技術,他們也不讓你勝。更沒有什么“三招教你絕殺黑心老板”“兩句話讓男人給我花了20萬”。
李雪琴們只提供一種或者好幾種看事情的角度。
再來一組金句,在社交、工作、情感……生活的方方方面里暈頭轉向過的人,心窩子一定能被戳中:
“現在的人,完事越來越容易,走心越來越稀缺。”
“人和人就總在萍水相逢中周旋了。”
“整個世界,整體性消失,局部性凸顯。”
“時間應該是星叢。之前見到過,后來又被云朵遮蔽了,最后又在某一個時間被擦亮。”
我最喜歡的一段,李雪琴說的,大意是:
特別是在虛度光陰的時候,我會想我沒有失去時間,而是得到了時間,這樣我就不焦慮了。不再責怪自己什么也沒干,反而慶幸我度過了一段悠閑輕松的時光。
還有這一段:
“人在表達需求的時候,分為三大步。第一步是孩童時期,就靠哭喊。
第二步是假裝成熟的時候,會隱藏自己。
第三步是當你真正成為比較開闊的人,你才能清楚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節目里討論的各個議題,其實并不是分割的,只是一個大問題里的不同側面。
或者說是同一個問題,在職場、婚戀、交友等不同場域的不同表現方式:
歸根結底,都是同一種現代病,可以統稱為“新職人精神綜合征”。
具體病癥:
拒絕交付真心,算計一切人際關系。但只能接受算計的好處,不能承擔它的壞處——永遠孤獨,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安慰。
可算計是條單程線,一旦上車,不能回頭。這是個無解的閉環。
這是個集體病,只是癥狀有輕重而已。
叫它“新職人精神綜合征”,是因為得病的不一定是新職人,但新職人十有八九都會得。
知乎的主要用戶,就是這幫人。知乎給他們下過非常精準的定義:
“新職人是在某個領域具有精湛技藝的人,具有相應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從業者,對世界有著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同時對于工作和生活都有追求,是知乎的主要用戶群體。
這個群體在中國已經超過4億人,他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和職業背景,主要從事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普遍接受了大專及以上的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
坦白說,新職人之所以成為新職人,主要推動力就是理性主義。可和他人建立關系,光靠理性計算,是一定行不通的。
新職人的精神困境,可能都來自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
知乎站內搜索一圈,發現節目里提到的新職人的通病,早都有答主提出來過。
有人在問:“你從哪件事開始,感受到了社會時鐘的壓力?”
也有人在問:“斷絕社交,一個人真的可以更快樂嗎?”
還有這樣一條問題,跟節目第三期的大標題一模一樣:“談戀愛性價比太低了怎么辦?”
我轉去知乎站內,回答了那個提問:“談戀愛性價比太低了怎么辦?”
我回答他:
“你害怕付出大于收益,是因為你對收益的定義太狹窄了。
收益不是你說的“對方不斷貶值的美貌”。
也可以是你在戀愛中得到的絕對關注和偏愛,是一個理想化的你自己,這是很難在其他關系里獲得的。
所以不管你怎么下本,其實都是賺到。”
看個節目,還勾起了當答主的癮,熊浩上身似的,非得就一個普遍現象,從社會結構說起,從盤古開天辟地說起……
還真是只有知乎做的節目能辦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