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師父》受到關注
韓磊當師父傳授經驗
《忘不了餐廳》
《少年可期》
在湖南衛視《我們的師父》最新一期節目中,由于曉光、大張偉、劉宇寧、董思成組成的徒弟團繼拜訪了牛犇、倪萍兩位師父后,來到內蒙古根河,跟新師父、著名歌唱家韓磊開啟三天兩夜同吃同住的相處。“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我們的師父》當中,老一輩演員的優秀品質,以年輕人為鏡折射而出,而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可以通過節目觸發“鏡像思考”,感悟自我人生及代際溝通。
策劃:徐暉
撰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斯其格
跟父輩如何相處?
拜師旅程引發大眾關注與思考
最新一期《我們的師父》中,年富力強的師父韓磊在日程安排上比較特別,第一天見面,他要求徒弟“走梅花樁”“和馴鹿相處”“瞭望塔打坐”,看似簡單的任務,即便是精力充沛的四位年輕人,也有點跟不上師父的節奏。在此之前,徒弟們曾跟牛犇老師一起體驗老年公寓的生活,幫倪萍老師完成演講熱場演出,徒弟們跟師父在相處過程中擦出的火花,引發大眾對代際溝通的思考。
不難發現,節目中的師父,都是在自己的領域有著卓越成就,同時兼具人格魅力和性情趣味的人。徒弟們則涵蓋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年輕人,他們如何跟師父相處、怎么走進師父的生活,構成了節目的看點。
其中,處于四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徒弟,表現在與父母的溝通中也很具有代表性——年近四十的于曉光因為從小在體校,所以他很珍惜父母,經常打電話關心他們;大張偉對于傳統有一種反叛,雖然與父母很好,但覺得老是表達“愛”是一件“不酷”的事情;劉宇寧認為事業為重,保證父母的生活品質就是他現在能夠做的。
節目中,于曉光表示每天都給媽媽打電話,他透露:“有一次一天給媽媽打了60個電話。”正當眾人驚訝的時候,他解釋道:“那個時候媽媽得了病毒性腦炎。”大家聽后,都對于曉光敬愛、體貼照顧師父的舉動有了更多理解。此外,劉宇寧一句“身邊的親人要多多陪伴,千萬不要等到后悔”,讓家庭情感交流的話題受到關注。網友也紛紛反省和思考,“中國人大多數都比較含蓄,更多的是用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年代的差異一定會有,年輕人希望長輩跟上時代的步伐,長輩希望年輕人不要忘記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實際上這些并不矛盾的,多些溝通,互相理解”。
怎樣陪伴孩子成長?
蔡明一席話觸動觀眾
除了怎么跟父輩相處,《我們的師父》里涉及的怎樣陪伴孩子成長,也讓觀眾頗有感觸。
作為師父倪萍的“閨蜜團”成員,演員蔡明剛一見面,就給徒弟們交代任務:每人現場講一個故事送給小朋友。大師兄于曉光以父親的角色告訴孩子什么叫愛和付出;古靈精怪的二師兄大張偉即興發揮,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故事贏得大家的掌聲;董思成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愛與陪伴的故事。
聽了徒弟們的故事,蔡明透露,自己現在通過小程序的方式給孩子們講故事:“我覺得80后、90后的孩子是看著我的戲長大的。現在他們都為人父母了,又正是事業的上升期,那么回到家還有精力和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嗎?”“現在大家覺得蔡明阿姨老了,但是我可以給你們的孩子講故事。我既然能陪伴你們長大,也能陪伴你們的孩子長大。”
蔡明一席話不僅讓徒弟們有所觸動,也在節目之外引發了當今年輕父母對“花時間陪孩子”的集體討論。“蔡明老師這句話超級暖了,讓人感覺時間呼啦啦真的很快。”“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很多人都在關注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影響,其實更應該看看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有效陪伴。”
學習用愛陪伴
代際綜藝嘗試構建溝通平臺
如今,關注代際溝通的綜藝漸成熱潮,不少節目都受到關注。
《少年可期》也是以“拜師”為形式,向觀眾展現年輕音樂人向音樂界大咖學藝之路,少年們和騰格爾、鄭秀文相處,生活理念的不同,給節目增添不少話題。
近日,黃渤在新節目《忘不了餐廳》的看片會上同樣談到了代際溝通。據悉,在這個節目里,黃渤、張元坤與五位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一同接待前來用餐的客人。談到節目錄制時的感受,黃渤表示,自己從老人們身上收獲了很多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正能量,即使生病了,生活依然可以充滿歡笑。他認為,可以用愛和陪伴去幫助老人們延緩病情。
不管是《我們的師父》《少年可期》還是《忘不了餐廳》,都在嘗試構建不同代際人群之間的溝通平臺。年輕人從中可以以節目為鏡,看到該如何跟長輩相處,學會用愛陪伴自己的親人。
大張偉自爆有焦慮癥
于曉光表示挺心疼
近日,在《我們的師父》成都公開課上分享自己參加節目的感受時,“大師兄”于曉光分享了自己從拜師中學到的心得。他認為,溝通即解決代際矛盾的橋梁,“一定要勇敢地去跟父母、跟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愛,哪怕就一個字!”對于自己在節目中的“夸夸群”群主的外號,他表示夸獎會使他人愉悅,從而進步,自己通過夸獎他人而培養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會變得更加積極樂觀。
于曉光認為,在拜師過程當中,他們四個徒弟代表的不是他們自己,是代表著千千萬萬的年輕人去求學或是探索。從倪萍老師和牛犇老師身上他看到了工匠精神,他希望在傳承這件事上,所有的年輕人也應承擔起節目中重點強調的傳承責任,把所有的愛延續下去,傳遞下去。
被問及對三個師弟的看法時,于曉光直言與大張偉之間更喜歡互懟,對于另外兩個弟弟則更多的是疼愛與照顧,但隨著感情的增進,“有時也會忍不住跟他們開玩笑”。節目中,大張偉自爆有焦慮癥,為此還看過心理醫生。于曉光表示,自己挺心疼大張偉的,“現在很多人缺乏安全感,很浮躁,特別怕失去,我不例外”。
制片人解讀:
節目像人生課外輔導課
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我們的師父》制作人、總導演孔曉一認為,節目發掘的師徒關系,不是指拜師學藝,而是聚焦在與師父生活過程中的“來往與感悟”,“我們從牛犇師父身上學的是歷經滄桑之后,依舊樂觀豁達的心態,我們沒有學演技;我們從倪萍師父身上學的是‘人生60歲都可以再出發’的勇氣和堅持,我們沒有學主持;我們從韓磊師父身上學的是面對生活職場中的所有壓力如何淡定自如、從容面對,如何走進大自然去深呼吸、去讓自己充滿力量,我們沒有學唱歌。這就是這個節目的初衷”。
“三人行必有我師”,孔曉一表示,綜藝中的師徒關系是“真人秀當中全新開發出來的一種人物關系”,“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像人生課外輔導課的題材,這是目前國內綜藝市場上沒有出現的。年輕人不喜歡被動接受別人給予他的東西,他們更希望主動發覺、探索,所以我們讓四個徒弟帶著所有觀眾的‘眼睛’,一起走進每個師父的家,感受他們可能這一輩子就這一次的收獲和體會。”
“我們選取的老師都是年齡50歲以上的,他們跟四個年輕人是不同年代的人,他們生活在一起,自然而然形成代際關系。”孔曉一認為,這種學習是雙向的。師父對徒弟而言,是人生前行路上困惑、迷茫的解答者;徒弟對師父而言,是了解年輕人所思所想、所玩所愛的一個窗口,師徒之間的互動也是一次人際交流的綜合體驗。
如今,《我們的師父》就像一面鏡子,觀眾通過這面鏡子能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既能看到師父們優秀的品格和寶貴的人生經驗,也能通過節目看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話題,像親子關系、職場焦慮等,引發對自身的思考,“四位代表著不同年齡段、懷著各自不同的人生困惑的徒弟們,在觀眾看來是具有代表性的。我們相信通過徒弟們在節目中的收獲和成長,也能給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帶去啟發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