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袁泉、曾黎在戲校時的師妹,然而當師姐們轉戰影視圈后,她還留在京劇舞臺上,一出戲一出戲地磨。今年,憑借在當代反腐京劇《在路上》里扮演女干部韓梅,她獲得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
她叫萬曉慧,如今是湖北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在路上》講述韓梅發現一樁暗藏貪腐的命案,查下去卻發現自己的老同學也牽連在內,親情、友情、人情的重重壓力之下,她與腐敗分子反復交鋒,斗智斗勇。“這樣題材的現代戲出現在戲曲舞臺上,應該是頭一回,觀眾都非常熱情,場場爆滿。”想起《在路上》在湖北、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巡演時觀眾的入戲動情,萬曉慧仍覺驚喜。
“深查細究挖根源,要為百姓來伸冤,風清氣正好揚帆,為正紀何懼那蜚語流言。一片丹心可對天,縱然是鋒鏑齊飛,我也要挺身沖向前!”高亢嘹亮的唱詞、雷厲風行的身段、清正俊美的扮相,舞臺上的韓梅每到一處,都讓觀眾舍不得離場。不過,萬曉慧坦言自己當初看到劇本后的第一感覺是“很難演,對我自己也是一個挑戰”。
挑戰之一在于她以前演的角色大多是古裝,平時的舞臺生活和紀委的工作離得也遠,沒什么接觸的機會。接下演出任務后,她抓住一切機會留意觀察女干部的言行舉止、說笑談吐,融入舞臺塑造中。挑戰之二則是,在現代戲里出演紀委書記,沒有表演參照,只能向兄弟藝術借鑒。萬曉慧透露,排演《在路上》時,《人民的名義》恰好熱播,她仔細琢磨了影視作品中的“同行”表現,也將其轉化為戲曲舞臺藝術……為了磨出“韓梅”工作中的錚錚鐵骨和內心的百轉千回,《在路上》的首演推遲了將近半年。
作為80后年輕演員,萬曉慧的人生有過很多選擇,卻也和“韓梅”一樣,寧可義無反顧地挑戰那條漫長而崎嶇的艱途。12歲,她孤身上北京學京劇,每天五六點鐘起床練功,大雪天站在室外吊嗓子;2002年進入湖北省京劇院,每月工資只有四五百元,同門耐不住清苦紛紛轉行,如今還在唱京劇的只有她一人;《望江亭》《狀元媒》《秦香蓮》《白蛇傳》《春秋配》……她一點一點積累作品,面對最鐘愛的藝術,萬曉慧不計付出。
萬曉慧學的是張派。“張派是非常創新的流派,把四大名旦的唱腔特點都吸收過來,又結合著時代往前走,有‘無旦不張’的說法。”近年來,她不斷挑戰原創新劇,致力于京劇張派藝術的推陳出新。之前,讓萬曉慧摘得梅花獎的《建安軼事》,也是一部原創新作。與祖宗傳下來的傳統劇目不同,新編戲的角色塑造無法直接套用固定程式,能否讓人物立住,考驗演員的真功夫。
而《在路上》則更近了一步,是京劇中少見的反腐題材現代戲。在萬曉慧看來,傳統戲曲多寫意,真實展現當代生活是塊短板,但京劇不僅僅是在路上,更重要的是走在前面,才能讓每一場演出的難點成為熱點,讓傳統藝術在當代深入人心。《在路上》配了交響樂恢弘的伴奏,二六、二黃、漢調、吹腔,專家點評其唱腔處處隨情節跌宕而變,親切又極具現代感。而萬曉慧被問及塑造這個角色,是否有特意加入的小細節時,也說不出所謂“訣竅”。正如她所言,“戲曲的形體和表演,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廿載如一日地探索,才能成就“女版侯亮平”技驚四座。■本報記者 吳鈺
關鍵詞: 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