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貓眼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不含服務費)累計249.41億元,同比下降6.35%;觀影人次6.89億,比去年同期減少1億人次。這是自2011年以來我國電影的分賬票房和觀影人次首次同期下降。
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一直保持向上向好的良性發展態勢。以2018年為例,我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600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產量達到1082部,其中新上映電影504部;全國銀幕總數突破6萬塊,穩居世界電影銀幕數量首位,比2012年的13118塊銀幕數增長了近4倍。
在經歷多年的狂飆突進后,我國電影產業為何出現分賬票房和觀影人次同期下降?從直接原因上說,與票補減少、電影票價上漲有關。燈塔數據顯示,今年電影票均價38.89元,特別是春節檔電影票價大幅上漲,使一些不愿意花高價看電影的觀眾離開電影院。此外,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大電影、網劇的崛起使人們在進電影院觀影之外有了其他選項。
但究其本質,原因仍在于缺乏優質內容,缺少具有好口碑、具有號召力的優質爆款電影。隨著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觀眾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影片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容易取得高票房的浮夸喜劇、空洞玄幻、流量偶像類型影片的吸引力在下降,很難再吸引理性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換言之,電影票房和觀影人次雙降,顯現了我國電影產業的一種“冷靜”——擠出泡沫,回歸理性。從短期來看,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我國電影產業長遠發展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
此次出現的雙降給電影產業、電影行業從業人員、投資者帶來了警示,有利于倒逼電影創作者走出舒適區。電影產業要持續健康發展,獲得觀眾和市場的認可,在追求數量之外更要追求質量,以精品意識和匠心精神,創作更多能引起觀眾共鳴、形成口碑效應的優質影片。(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