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劉真來啦》劇照。王昊宸攝
在現實題材的話劇作品創作中,一個公認的難點就是如何在舞臺上平衡藝術與生活。極致的寫實,容易流于平淡,而過于追求藝術表現,卻又可能造成觀眾的疏離感。近日,一部小劇場話劇《劉真來啦》因其真實展現生活、追求細膩表達的誠意,打動了京城的觀眾。在一個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社會,劇中所反映的現象,也值得我們深思。
《劉真來啦》講述的是一個退休女干部杜老太太與保姆劉真之間由嫌棄到親密的日常瑣事,通過杜老太太的日記串聯起一個個爆笑、感動、唏噓的生活片段,讓觀眾在捧腹之余,陷入深深思索——對于進入晚年的父母,我們是否錯過了什么?
劇中的杜老太太寡居、摳門、脾氣古怪、心口不一。因為孤獨,她收養了十幾只流浪貓,把貓當親人,跟貓說話;她逛菜市場,買豆腐喜歡買“邊兒”,因為靠邊的豆腐塊比中間的大;她不喜歡樓下跳廣場舞的老太太,因為她們聚在一起就是比誰家孩子嫁得好、誰家孫子更聰明;她盼著子女回家,可女兒一回來,就圍繞催婚、催生的話題一言不合就吵吵;她以各種理由辭退了一個又一個保姆,其實是希望獲得女兒的更多關注……這一系列故事看下來,我們不得不感慨,編劇對生活的觀察是多么細致入微,對生活的提煉是多么精準。即使對于生死這樣沉重的話題,編劇也做到了舉重若輕,用輕松幽默的手法,在老人與保姆之間的情感依靠中,挖掘安定和溫暖的力量。
這部戲的切入點也很獨特,它沒有直面空巢老人的傷感,也沒有譴責兒女的不孝,而是從側面入手,表現善良開朗的保姆給老人空虛晚年帶來的歡笑和充實,把老人從封閉的世界中解放出來。它試圖告訴每個子女,在父母不斷老去的路上,我們能做什么,不要等到一切都來不及了,才抹著眼淚悔恨“子欲養而親不待”。
整部戲看下來,觀眾感受不到強烈的戲劇沖突,也沒有過度的藝術渲染,多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因為是小劇場話劇,演員表演也恰如其分,觀眾就像身處杜老太太家的客廳,如客人一般看著老太太和保姆之間的閑聊和斗嘴。但看似波瀾不驚、平靜如水的細節,卻往往在不經意間直接闖入觀眾心底,引起共鳴。劇中最打動我的,是杜老太太和劉真回憶起自己初戀的那一段,杜老太太臉上露出久違的甜蜜微笑,像小女生一般的羞澀,觸動到觀眾最脆弱的神經——原來,我們的父母也那樣年輕過。
這部話劇也在提醒我們,最后的這段路,請牽起父母的手,陪他們一起走。(王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