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了漫長的73年,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的阿維尼翁IN戲劇節正靜待首個中國內地劇目《茶館》的大幕開啟,老舍先生的裕泰大茶館融入了孟氏表達后調制的這壺釅茶,于當地時間7月9日亮相阿維尼翁最大的室內劇場。7月8日上午,導演孟京輝一襲黑衣出席戲劇節官方記者會,回答了關于自我表達、經典改編以及一代人的戲劇記憶等話題。
《茶館》是另一種形式的
“奧德賽”
雖然我們常說戲劇要吸引更多受眾要有所謂的大眾表達,但在孟京輝看來,“戲劇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是探索和保持自我的一種方式,要永遠保持一種邊緣的狀態。”至于經典改編,他認為越老越年輕。“經典就如酒一樣,老酒更有味道。老舍先生的作品經過60年的發酵,有一種能量在里面,至今仍與中國的現實有著直接的關系,講的是關于時間,以及自己的成長面對社會現實的無奈。老舍先生的作品反映了整個時代的特點,更反映了對人類的一種悲憫和對未來的擔憂。”
今年阿維尼翁戲劇節的主題是“奧德賽”,這并不僅僅是對一出劇目的重解,而是一種經典需要被重復演繹卻不拘泥于一種表達的精神。因此在孟京輝看來,《茶館》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奧德賽”。“《茶館》是一段過去發生的歷史,在年輕一輩藝術家心里會有也應該有不一樣的感覺。我們從對時代的重新認識開始我們的創作,對藝術家而言,面對世界的痛苦永遠存在。畢竟每天每時每刻,生活都在開始和繼續,就如同樹總會生長出新的葉子。”
保持創造力的秘籍
是“慢下來”
對于如何保持新鮮的創造力,孟京輝稱秘籍是讓自己慢下來,“借用法國詩人布勒東的一句詩:我找到了愛你的秘訣,永遠作為第一次。”作為國內一代戲劇導演的旗幟、探索的先鋒,孟京輝講述了當年在信息不那么對流的年代人們是如何了解世界戲劇趨勢的。“我們這代人是受貝克特、布萊希特、梅耶荷德影響的。上世紀80年代,我們通過圖書館里戲劇的照片來了解戲劇,上大學時我看到過一張《等待戈多》的劇照記憶至今,里面的兩個人戴著帽子,后面還有一棵樹。90年代則是通過錄像帶來了解,而現在和未來則希望與世界的藝術家有更深入的合作。”
從早年間在另一位先鋒戲劇導演牟森的劇中出演角色,到正式被公眾認知的導演角色,孟京輝一直認同“好的導演一般也是好演員”。而在為法國媒體所做的介紹中,他也提及在北京自己有一座360人的小劇場,常年上演年輕人喜歡的戲,一年演出300場左右。此次記者會的那個小院,2011年孟京輝第一次帶著“青戲節”團隊亮相阿維尼翁便是在此地舉行的“中國日”發布。8年過去了,從OFF到IN,孟京輝的跳躍也是中國戲劇的蛻變。
為《茶館》阿維尼翁改造劇場
等待了73年的阿維尼翁對此次的《茶館》表示出了極大的誠意,為了適應劇中巨大時間之輪的技術要求,劇場甚至做了改造,而且整個戲劇節期間,該劇場僅上演《茶館》一臺劇目。不過即便如此,巨輪裝置也為劇場做了量身改造,這個由12000根鋼筋組成,長15米、高9米的裝置,提前4個月便開始在國內制作;現場參與搭建的更是達到了60人,每一根都是徒手拼接上去的;同時4臺電機和4臺減速機,一臺定位器,8個信號源為之服務,電腦模擬轉輪的轉速和角度,而中國團隊的狀態也得到了法國技術團隊的夸贊:效率太高了。
從7月4日入駐到7月9日首演,4天的裝臺時間,3個貨箱的舞臺布景漂洋過海來到日照強烈近40攝氏度的阿維尼翁,從卸車、測量到調試、檢驗,對于中法舞美團隊來說都是腦力、體力與默契配合的巨大考驗。因為劇場整體的空間感覺變了,孟京輝稱,“導表演都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演員也必然有新的嘗試,空間要與我們背后文化色彩的氛圍相融合。”當地時間7月8日晚,《茶館》以半小時片段彩排的方式向當地媒體開放拍攝,當地《歐羅旺斯報》的記者更是用“萬眾矚目”來形容法國當地對《茶館》的期待。
阿維尼翁戲劇節由法國戲劇導演讓·維拉爾于1947年創立,每年夏天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舉行,已成為歐洲現代戲劇集中展示的大舞臺。
阿維尼翁戲劇節分為IN和OFF兩部分。IN部分是由法國官方出資邀請,創始于1947年。OFF部分誕生于1966年,劇目內容無限制,劇組自行出資。此番孟氏《茶館》是應戲劇節官方邀請,成為阿維尼翁IN戲劇節上亮相的重點劇目。(文/郭佳 攝影/王曉溪)
關鍵詞: 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