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獅版《獅子王》預告片發布時,迪士尼粉絲嗨成一片,正片公映后,口碑兩極分化,貶多于褒。前后的落差耐人尋味。影片導演在拍攝期說:“我們既要滿足觀眾的期望,也要讓他們吃驚。”真獅版確實驚到了觀眾,用視覺特效完成的畫面創造了以假亂真的奇觀。但這份震驚隨著影片展開而逐級遞減,以至于難以匹配許多觀眾的期望值。25年后的這部《獅子王》,成了迪士尼戰略和戰術雙重失策的尷尬結果——時過境遷,動畫片《獅子王》得享盛名的“天時地利”條件不復存在,“動畫”和“真實”之間,也不存在“翻拍”的捷徑。
獅子版“王子復仇記”連莎本的降維版都談不上
自《白雪公主》之后,迪士尼手握“公主”這張王牌,到1990年代初,創造出包括睡美人、愛麗絲(漫游奇境)、灰姑娘、小美人魚、茉莉(《阿拉丁》)在內的“公主戰隊”,其中,王牌中的王牌是《美女與野獸》,在1992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
在公主們獨當一面的大環境里,迪士尼重拾起另一條家門傳統——動物角色和成長主題,成功的前例有 《小鹿斑比》《小飛象》和《叢林故事》。討論《獅子王》的成功,不能離開這個語境,辛巴和它之前之后的公主們拉開了審美差距,在公主得救的套路環繞中,高度擬人的小獅子以“少年成長”的歷險帶給觀眾差異化的觀影體驗,這份“突圍感”是《獅子王》成為一個時代經典的前提。
同時,《獅子王》的成功和它的爭議性是分不開的。迪士尼官方標榜《獅子王》的靈感來自《哈姆雷特》,文學系的老師都笑了,這個獅子版“王子復仇記”根本談不上是莎本的降維版,它連原作的皮毛都沒摸到。辛巴的精神源頭是小象丹波和小鹿斑比,弱小的(雄性)個體在冒險中認識自我、戰勝自我,這和《哈姆雷特》南轅北轍。
《獅子王》在視聽美學層面的成功,又捆綁著一段黑歷史。1994年,在互聯網尚且不發達且動漫資源分享有限的環境里,手冢治蟲的代表作《森林大帝》少為人知,因為當時距離這部動畫劇集的首播已經過了近30年。但是紙包不住火,“版權斗士迪士尼也有抄襲嫌疑”,這層遮羞布終于被硬核動漫粉揭開:《獅子王》不僅挪用了《森林大帝》的一部分情節,更是有樣學樣地借鑒了手冢治蟲原作的角色造型、構圖和分鏡。風口浪尖的迪士尼,遮遮掩掩地承認己方“致敬了手冢大師”,同時欲蓋彌彰地買斷了《森林大帝》的改編版權。
從動畫到真人,不存在“逐個鏡頭翻拍”這條捷徑
真獅版《獅子王》的開場震撼,掌握著大資本的迪士尼用最高規格的視效技術再現了非洲稀樹草原,場面宏闊,細節生動。“榮耀國的百獸慶賀辛巴誕生”,同樣的場面,實景的力度是動畫遠遠不能抗衡的。電影這種無中生有的游戲,雖然處理虛構的時間和情節,但它的力量永遠在于創造或再造一個有堅實物理質地的、實在的世界。
但是,動物角色一說人話,《獅子王》就破功了。影像虛構的實在感和動物開口,這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視聽規格越是升級動畫的視覺世界,結果越尷尬:這是用真材實料玩過家家。動畫片的合理性在于用低幼的、不現實的畫風維持過家家的幻術,從動畫到實景,真獅版既破壞了動畫的合理屬性,又和真人電影的美學方向背道而馳。
真獅版的創作團隊面對《獅子王》是很謙卑的,有適度的擴容,但基本是亦步亦趨地按分鏡翻拍了動畫。這是最糟糕的地方——動物的特效逼真,場景復刻忠實,實際效果一言難盡。真獅版的導演也是真人版《叢林故事》的導演,《叢林故事》和《獅子王》都是高度擬人的動畫,但前者的主角是人類小男孩,真人電影的視角在男孩和全知視角之間切換,古典好萊塢的剪輯原理沒有被破壞。真獅版技術更上層樓,論動物世界的逼真感,超越《叢林故事》,但“栩栩如生”的動物和擬人化動畫動物的眼神是不同的,影片賴以支撐的那套視角切換和視線對接的剪輯原則就不管用了,這也就是很多觀眾覺得“動畫版表情豐富且順眼”的原因。
動畫和真人電影的媒介屬性有別,把動畫經典真人化,創作路徑里不存在“復制+粘貼”的捷徑。動畫遠離真實世界的“低幼”畫風,恰恰讓它能更自由地想象和呈現精神的世界。1941年的《小飛象》之所以經典,不僅在于小象丹波的形象和故事本身,當年大膽的畫師們借小象的想象,展開了一場充滿迷幻感的視聽實驗,那是利用動畫自身的屬性實現的“特權”。然而當《小飛象》面臨真人化的轉換,即便是蒂姆·伯頓這樣的鬼才導演都力不從心。
迪士尼制作自家IP真人版,大多毀多于譽,《阿拉丁》是難得的例外。不按常理出牌的導演蓋·里奇對《阿拉丁》做了啥?他一點不背“致敬”的包袱,幾乎是另起爐灶地用他擅長的手法拍了一部新片。動畫經典真的不可超越么?未必,觀眾和行業都在期待新的打開方式,而非看真人/動物演員們演個不倫不類的課本劇——只是不知道拿老本圈新錢的迪士尼,有多少創作的膽氣。
相關鏈接
它讓迪士尼陷入“抄襲門”,不得不買斷改編版權
《森林大帝》,日本漫畫大師手冢治蟲的代表作。漫畫講述在“黑色大陸”非洲,“森林之王”白獅潘加為救出被人類抓走的妻子死在槍口下,不久后它的兒子小白獅雷歐誕生。被人類撫養長大的雷歐繼承父親英勇的性格,經歷種種磨難之后回到故鄉,成為森林大帝。漫畫描繪了幾代獅王的更替,展現自然界的奇觀,以及人類與動物和自然之間的復雜關系。
在日本,獅子雷歐是老少皆知的動漫形象,1965年,根據漫畫原作改編的52集電視動畫《森林大帝》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劇集,動畫生動展現了非洲大陸瑰麗的風光,“對生命的崇敬與熱愛”的主題使該劇成為動漫圈具有里程碑性質的作品。
《獅子王》的情節是對《森林大帝》的簡化節選。《森林大帝》的故事無關動物族群內部的權力紛爭,漫畫開篇呈現的就是人類對自然的掠奪。雷歐的父親潘加是森林生命的守護者,它無法拯救妻子于人類的鐵籠,在滂沱大雨中死在偷獵者的槍下。雷歐的母親在海上生下雷歐,不久就在狂風暴雨中隨船沉亡,孤零零的小獅子漂于海上,九死一生。雷歐的成長,也不是“從逃避自我到承擔責任”這樣的美式雞湯,它在苦澀的掙扎求生中成為一個善良的抵抗者,反抗弱肉強食的達爾文規則。
《森林大帝》在手冢治蟲的作品中,和《鐵臂阿童木》《怪醫黑杰克》《小飛龍》《多羅羅》等齊名。手冢治蟲在起步階段借鑒了“古典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分鏡特色,豐富了動漫的表達手段和表現力。他以強悍、高產的創作能力,帶動日本動漫的產業化發展并成為“國民文化”,被后輩尊為“漫畫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