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當雄壯旋律響起,94歲的吳翔眼神變得清澈明亮。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誕生八十年。詞作者公木的遺孀、居住在長春東中華路上的吳翔老人向我們深情回憶了公木創作軍歌的過程,仿佛帶我們回到了80年前的延安,重溫抗戰時期的烽火歲月。
公木又名張松如。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投筆從戎,奔赴晉綏前線。1938年8月,受黨組織委派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那年冬天,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宣傳科的公木結識了著名作曲家鄭律成。一位詩人,一位音樂家,兩人同住在一個窯洞里,惺惺相惜。
吳翔說,那時公木很喜歡寫詩,才華在延安得到進一步發揮。他創作了《子夜崗兵頌》等短詩。鄭律成則在背地里為他的《岢嵐謠》和《子夜崗兵頌》譜了曲,唱給他聽。公木聽后非常激動,鄭律成因此提議:“你是從前方來的,咱們也搞一部大合唱吧,贊頌八路軍的大合唱!”
當時,冼星海與光未然合作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傳唱。戰爭年代,歌曲賦予的精神力量顯得彌足珍貴。
公木和鄭律成一拍即合,激情澎湃地創作起來。
經歷過炮火震天、槍林彈雨的前線,見證了無數不惜犧牲生命、也要頑強保衛祖國的鐵血戰士,靈感在公木腦海中不斷燃燒。短短一周他就一氣呵成寫下了《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炮兵歌》《騎兵歌》《沖鋒歌》《軍民一家》,加上原先創作的《子夜崗兵頌》,共八支歌的歌詞。
每當公木創作出一篇歌詞,鄭律成就接著作曲。沒有鋼琴等樂器,他就打著手勢踱步哼哼。吳翔說,公木對音律并不擅長,鄭律成每寫完一段,就打著節拍唱給他聽。
一開始,《八路軍進行曲》中并沒有開篇的“向前向前向前!”一句。鄭律成作曲時總覺得“不夠勁”“沒有氣魄”,后來就加入了這一句。氣勢磅礴的曲調、豪邁雄壯的歌詞,使歌曲擁有了排山倒海的氣勢。
公木后來跟吳翔說,其實,1939年八路軍還沒有形成大兵團,但是他站在抗戰形勢發展的高度去寫,抒發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回想起來,那時我們二人膽子也真夠大的,既沒有請示也沒有匯報,一寫就是軍歌、進行曲。”
1939年秋冬,八支大合唱歌曲在延安得到廣泛傳唱,特別是《八路軍進行曲》。
吳翔說,為了獎勵公木和鄭律成,1940年夏天,總政宣傳部部長蕭向榮邀請公木和鄭律成吃了一頓紅燒肉,還帶來一個消息:這些有關八路軍的歌曲,已經在各抗日根據地軍民中口口相傳,如同沖鋒的號角,讓人熱血沸騰。
光陰流轉,《八路軍進行曲》歷經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直至今日。歌曲名稱從《八路軍進行曲》幾經易名,196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吳翔拿出幾張歌譜,指點著上面的幾處標記告訴記者,在不同的歷史年代,部分歌詞進行過改動。“都是戰士們在傳唱時,根據當時的形勢唱出來的。”
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被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到北京領取紀念牌那天,公木特地換上了最莊重的一身制服……
1998年,公木因病去世。吳翔一直整理守護著他的作品,就像守護著他們曾經的歲月。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革命歌聲多嘹亮……”吳翔輕聲哼唱著,仿佛看到了當年延安窯洞里那兩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
穿過炮火連天的歲月,軍歌仍是軍魂所系,依舊深遠嘹亮。它見證了金戈鐵馬的時代,見證了新中國的建立,見證了改革開放,指引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時代繼續不斷向前!向前!向前!(記者郎秋紅、孟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