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的長河里,“編劇六六”的名字不可或缺。人們提起她,總是會想起那一部部曾經打破國產劇題材類型窠臼的生猛力作。《雙面膠》撕開婆媳關系的表面和平,《王貴與安娜》重溫上一輩夫妻的溫情,《蝸居》描寫為房子而焦慮的中國人,《心術》直面當代醫患關系,而《寶貝》《女不強大天不容》《少年派》等近年間的作品,也都對社會進步中的公共議題加以觀照,不曾缺位。
從業17年,六六共出版12部小說及散文作品,執筆編劇7部電視劇作品。從她的第一部電視劇作品《雙面膠》開始,《北京日報》對六六的關注也持續了12年,有贊譽,也有爭議,同時更傳遞出她對自己這份“手藝”始終心存的那份敬意與初心,“我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很多好奇心和表達欲,沒有覺得寫戲沒意思,離創作的盡頭還早著呢。”
網絡出道,從作家進階知名編劇
2007年的一部婆媳題材電視劇《雙面膠》,讓彼時還在新加坡當家庭主婦的張辛,第一次以筆名“六六”成為了國產劇最受關注的編劇新星。在該劇播出之前,六六的名字更多與作家的身份捆綁,2004年她曾出版過小說《王貴與安娜》,在《雙面膠》的影視化成功之后,2009年也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并由海清、林永健主演,以如實再現父輩婚姻生活而成為國產劇經典。
同年,六六出版了小說《蝸居》,這本講述上海市民海萍夫婦買房故事的小說在2009年被改編,同名電視劇在上海電視臺首播后僅用四天就創下了收視率的歷史新高。劇中涉及的熱點話題則強烈地引發了大眾的共鳴。直到今天,劇中塑造的典型人物海萍、海藻、小貝、宋思明等,依然為觀眾念念不忘。
2007年12月12日《北京日報》記錄了六六帶著新作《蝸居》的一次亮相。彼時,她的寫作習慣具有極大的時代特色,她的小說都不是在稿紙或電子文本中寫就的,而是從網絡論壇上發文開始,是“一篇篇帖子匯集的結果”,“我一打開word文檔就不會寫小說了。只能在論壇上發帖子,還得有人不斷回帖,否則就寫不下去了。”當時的報道還記錄了這樣的細節,六六的粉絲在論壇里身兼“在線技術支持”的重任,《蝸居》中,有很多關于商務、法律的情節,一旦素材不夠,立刻就有專業粉絲前來出謀劃策。“還有人專門負責挑錯呢。我有一次寫‘車子360度掉頭’,立刻就有人拍磚,‘360度掉頭和沒掉頭有什么區別啊?’”
當時的六六評價自己,不像大多數作家那樣需要安靜地醞釀、推敲,“我不屬于‘自我欣賞型’,得一邊寫,一邊聽下面有人使勁拍巴掌,或者砸磚頭也行。沒辦法,不是科班出身,草臺班子習氣嚴重。”如今看來雖然略帶著自謙,但也側面印證了六六當時的處境。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網絡作家,六六的小說被出版得益于出版社的慧眼,而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自己又從作家轉編劇,其實離不開運氣和努力。
六六回憶,雖然現在大家覺得小說改編影視劇是理所當然,但在2007年時市場上卻很少有人這么干。她感謝當初導演滕華濤的慧眼識珠,也慶幸自己永遠有著那么一股寶貴的好奇心。六六透露,最初準備賣掉《雙面膠》版權時,談好的制片方并沒有打算讓六六來改編,因為人家覺得作家肯定不會編劇。“我就覺得這事有這么難嗎?我能不能學一學編劇?”為了拿到親自改編的機會,六六選擇將改編權賣給了滕華濤,請對方帶著自己寫戲。她沒有在這部劇的改編上署名,也沒有收取任何編劇費。這一次改編取得了很好的收視成績,編劇這份職業的大門,從此向她打開。
轉型行業劇,現實雖痛也要真寫
在六六的電視劇作品中,幾乎每部小說改編都由她親自執筆。《雙面膠》和《蝸居》先后給她帶來了入圍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的榮譽,而從《雙面膠》《王貴與安娜》到《蝸居》僅僅三年,六六就確立了自己在國產家庭劇編劇中第一梯隊的位置。2010年,六六以210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第5屆作家富豪榜第20位。
在成熟編劇圈里,什么編劇適合寫家庭劇,什么編劇擅長家庭劇,什么編劇寫軍旅劇最好看,常常會形成一個“舒適圈”。通常來說,一線編劇在確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后,往往后續創作的類型也都在舒適圈內,編劇們為了保證創作水準,也愿意選擇自己相對熟悉的類型“接活兒”。但六六卻說,自己是強烈好奇心驅動的人格,她最開始寫作就是因為自己喜歡表達,又有很強的表述能力,希望“通過寫作滿足好奇心,解決自己的疑問,獲得答案。”寫《蝸居》時,六六其實就超出了自己擅長的家庭劇范圍,試圖通過房子這個切口去介入人們的現實生活。她在劇中展示了一線城市生活的人們對房子的焦慮,有些問題直到今天依然無解。
2010年,六六將跨界進行得更加徹底,她描寫了一個自己此前完全不了解的行當——醫護人員。《心術》以神經外科醫師的身份講述了當代社會的醫患關系,將當時存在于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加以戲劇化地提煉和表達,小說在2011年改編播出,一時間成爆款,并樹立了國產醫療劇標桿。2010年9月20日《北京日報》曾刊發評論,“敘述當下就是敘述天長地久,六六的寫作顯示了她對時代核心問題的把握。人們將房地產、醫療和教育形象地命名為‘三座大山’,六六已經自覺地攀爬了兩座。”
2013年,六六在《寶貝》中提出了“70后”“80后”和“90后”截然不同的育兒觀。2016年的《女不強大天不容》,六六把觸角伸到了國產劇甚少涉及的媒體改革領域。今年暑期,六六則實現了對第三座大山“教育”的攀登,由她和九玫玉共同執筆的電視劇《少年派》,因為真實反映了當代家庭對高考的教育焦慮,貢獻了不少話題,屢上熱搜。
六六說,自己從來不會去寫穿越劇,也很羨慕能把歷史劇寫好的人,因為她自己從來不會編沒見過的事,“沒有原型的故事我寫不了,歷史上的人怎么說話我也不知道。當下發生什么,我就把它記錄下來。”在六六的故事里,常常因為人物過真或事件發展太虐心而招致不少反對意見。當初《雙面膠》播出時,因為劇中婆媳關系被書寫得過于激烈,而一度成為“最具爭議的婆媳劇”。《蝸居》播出時同樣有觀眾認為劇中海藻的選擇過于功利,有強行做戲之嫌,而剛剛播出的《少年派》也被部分觀眾認為小主人公的感情線“不夠偶像劇”。
“我有時候也會經常檢討自己,會不會在劇里把話說得太絕了?”六六坦言,這樣的疑問也曾困擾過她,但等到劇一播出,人們圍繞劇情產生的討論恰恰印證了痛點存在,爭議也存在。直到今天,還有觀眾會在網絡上探討《蝸居》中的原型,感慨劇中人物的命運并非虛構,反而更加讓人唏噓。六六說,自己堅持創作有原型,也用大量真實可靠的調研來保證劇作的現實性,如果因為現實太殘酷而對人們有所冒犯就不寫,可能算不上是真正有責任感的寫作,“如果劇播完了根本沒有任何反響,人們對你反映的事情毫不關心,又怎么能叫現實劇呢?”
創作用笨方法,潮水退去不改初心
因為總是聚焦現實問題,六六幾乎每次動筆都至少要做大半年行業調查。寫《心術》時在醫院蹲點半年,寫農民工題材就跟著農民工跑兩個月,甚至得了“準肺炎”;寫《女不強大天不容》前和全國數十位媒體記者深聊,還拉上女演員海清一起去地方報紙實習;《賣房子的女人》要重寫房子的故事,又去蹲點各大城市的中介公司;最夸張的還數最近的一次行業體驗,為了寫一個中醫的故事,她花兩年時間準備,又花三年時間脫產學習,去廣西讀了一個研究生學位,今年剛剛拿到畢業證。
六六說,因為這次太“入戲”,她一度調侃說自己是因為當編劇太累要轉行當中醫,“還真的有人信了。”更早之前她還發過宏愿要寫金融題材,調研了很久卻擱置了,“這個行業大爆發的時候到處花團錦簇,但是等到大潮退去,你才發現很多人是在裸泳。”六六并不遺憾自己為題材所做的準備可能就廢掉了,她更在乎如何用“新聞式的寫作”記錄當下生活,記錄身邊正在發生的故事。
《蝸居》里她講述了商品房出現后第一代“房奴”的憂傷,《心術》播出那幾年正是醫患關系焦灼的時候,寫《寶貝》時她就在思索國家會不會放開“二胎”政策,而《女不強大天不容》播出后的幾年間,中國調查記者群體的衰落也肉眼可見。“別人都覺得我是踩著時代的點在創作,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恰恰不是,我寫這些題材之前不是沒有人寫過,可能大家沒有關注到,也可能作者之前沒寫透。”六六笑稱,其實每次決定動筆前往往有很多人會來勸她,“大家會說這個題材敏感,寫出來不好拍,或者拍出來不好播,可是電視劇創作尤其是現實題材,你不能違背現實,現實中存在的東西為什么要回避它?現在人人發照片都要P圖,但誰不知道你現實中長什么樣?”
“我先寫出來再說,一個作家要思考和說話,是不應該被限制的。”六六認為,創作還原現實的目的不是為了灑狗血,而是因為展示真實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發一百封公安部的詐騙提醒,可能沒有一部深入人心的電視劇有效。除了真實地還原生活,創作者的態度也很重要。如果你自己內心滿是對世界的憤恨,帶著情緒的創作也不可能做到真實客觀地呈現。”六六后來總結,不管是寫醫療行業,還是寫房地產中介,抑或是未來要寫中醫,她的視角從來都不是去給一個行業做科普,“寫來寫去寫的都是人性,寫醫患關系時,有人質疑我連氯化鈉和氯化鉀都分不清楚,不可能寫好醫療劇。但事實是我懂得人性,可以還原醫護人員的真實心態。”
在六六看來,一個寫現實劇的作者,要謹記自己的初心,“你要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我常常是因為需要解決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開始接觸一個行業,我把它反映出來,又恰恰能與社會的痛點符合,所以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編劇之外,六六偶爾也會出現在公共視野,她做過向互聯網平臺投訴的普通消費者,也分享過自己被搶座位、朋友打車被漲價的經歷。她普通平實,關心蔬菜與糧食,活得充滿煙火氣。2014年10月9日,《北京日報》刊發了李磊對六六電視劇《寶貝》的劇評,評論里這樣寫道:六六的故事里沒有空話大話,而是一種“小資化的貼切言說”,“它在不經意間瓦解了那種假大空的抽象的沒有生命質感的語言”。“這種語言,看似只是形式、載體而已。但要知道,它必然要求一種有生命質感的思想,有忍不住的關懷與之匹配。這種關懷也是日常生活化的,茶余飯后的,甚至是以段子的形式出現,讓人親切,感覺那就是鄰家媳婦說的話,做的事,沒有裝模作樣,沒有距離感,偶爾甚至沒有分寸感,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關鍵詞: 編劇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