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3點09分,中國工程院院士、“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享年96歲。
陳灝珠,1924年生,中國心血管病有創性檢查和治療的奠基人之一。在2010年榮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時,他說過一句擲地有聲的話:“人,是一定要有精神的。”
陳灝珠最近一次獲獎,是2020年10月16日榮膺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獎項,當時他并未出席領獎。作為上海衛生健康行業職業道德的崇高榮譽獎,“醫德之光”“醫德楷模”獎項對于醫務工作者而言,不僅意味著肯定與褒獎,還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擔當。
文匯報2019.11.14第8版曾刊登《專“心”致志,一輩子研究一顆“心”》,紀念陳灝珠從醫執教70年。以下為全文:
“我這一輩子都在研究一顆‘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曾這樣說。2019年11月14日,陳灝珠從醫執教70年主題活動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他1949年起在中山醫院工作,不久前以95歲高齡從臨床一線光榮退休。陳灝珠70年醫學人生由“心”而起,直抵人心。
95歲高齡仍堅守臨床一線
陳灝珠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更是復旦上醫的一面旗幟。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回顧陳灝珠一生眾多“高光時刻”:從第一個在國內提出“心肌梗死”醫學名詞,到完成國內首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手術、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安置手術,再到在世界范圍內首次使用超大劑量異丙腎上腺素治療奎尼丁暈厥并取得成功,如今95歲高齡的陳灝珠前不久仍堅守在臨床一線,堅持查房、教學、指導臨床工作。
陳灝珠不止專心醫學,也用心參政,曾當選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他說:“醫生治愈的是一個個患者的身心疾病,而政治家的目標是治愈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頑疾,都是為了人民生活得更好,兩者可謂是殊途同歸。”
勉勵后學推動中國醫學自主發展
70年從醫生涯里,陳灝珠以精深淵博的知識,引導一代代青年學子步入救死扶傷的神圣殿堂,不斷為我國醫學健康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據統計,陳灝珠悉心培養了博士后3位、博士研究生52位、碩士研究生24位。
言初心、傳道業,陳灝珠新版傳記《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傳》同日首發。令人動容的是,今年9月,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夕,陳灝珠獲頒“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在拍攝視頻間歇,女兒陳蕓恰好用相機捕捉到父親輕輕拿起紀念章深情一吻的一瞬。“這一吻的背后是他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無限熱愛,更是他這一生追尋并實現個人夢和中國夢的最佳封緘。”這部傳記的編者在引言里寫下了這段話。
“我深深地熱愛著醫學事業,作為一名人民醫生,我很驕傲;我無悔自己的從醫選擇,也很榮幸親歷新中國成立70年的醫學發展與進步。”活動現場,陳灝珠與師生分享了他“勤學獲新知,深思萌創意,實干出成果”的座右銘,并寄語師生三句話:要保持勤奮刻苦的學習,不斷獲取新的知識,緊跟醫學發展的步伐;要在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創新,舉一反三,推動中國醫學獨立自主發展;最后要在無數次的練習和做好預案之后勇敢地去實踐、去嘗試。
始終牽掛“老少邊窮”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在陳灝珠70年醫教研生涯里,他還多次“下基層”,到貴州威寧從事基層醫療服務,去云南參加過抗震救災。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參政“良醫”從政協等崗位退休后,依然牽掛提案里那些“老、少、邊、窮”地區,種種經歷讓他始終心系貧困地區的醫學人才培養和醫療建設,也促成了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的誕生。
“生命之花”項目——“心·肝寶貝”公益救助計劃就由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發起,該項目奔赴云南貧困地區援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和肝病患者,開啟創新醫療精準扶貧模式。
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主任陳蕓說,該基金資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將在復旦上醫永久保留,是為初心;基金對外服務國家精準醫療扶貧戰略,承擔復旦上醫人對國家與社會的職責,是為使命。
(來源:文匯報)
關鍵詞: 陳灝珠院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