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張艾嘉作為監制和召集人的人文紀實綜藝《念念青春》探訪98歲寶藏級藝術大師、中國畫院院士黃永玉先生。相較于以往青春念誦會,本期設置了特別的形式,由來自不同年代的王耀慶、田壯壯、李宛妲與張艾嘉一起誦讀黃永玉先生的日記及作品,并從各自視角討論與青春相關的話題。
一個關于青春的節目,為什么要去拜訪這位98歲的老人?其實很多年輕人并不了解黃永玉老先生,聽說過他的人也多是在網上看過他的故事,例如90多歲開法拉利等。《念念青春》通過張艾嘉一次又一次地與黃老先生的見面、聊天以及聚會,黃老先生的形象逐漸變得清晰、豐滿。
克服愛情上的困難演繹貫穿一生的愛
第一次拍攝前,被問到即將見到黃永玉是什么心情。張艾嘉答道“馬上要見到一位從14歲到98歲,還在堅持創作的老人,怎么會不興奮呢”。她甚至挑了一束特別一點的花。那天黃老跟《念念青春》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他的初戀,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在黃永玉先生的自傳體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中,回憶了他與妻子張梅溪的愛情。除去黃老自己的回憶與敘述,本期節目還采用了一種非常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的“劇本圍讀”形式,通過兩位導演張艾嘉和田壯壯及兩位演員王耀慶和李宛妲出色的演繹,讓觀眾真實感受到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兩名年輕人在愛情中的不顧一切。當時想見一面都要步行70多里路,當黃老終于忍不住向梅溪表白,得到的答案竟然是“你為什么現在才問?你問,我早答應了”,那個年代的愛情就是那么的簡單與純粹。
由于雙方身份相差過大,兩人的愛情,也面臨了來自家庭與社會的考驗,困難重重。面對家人的反對,梅溪表示“真分開了,我會死”,而黃老的回答是“死面前,好多活路”。于是,他們就這樣結婚了。
談到當下的愛情與婚姻,街采青年紛紛表示因為三觀、金錢等問題,困難重重。但在純粹的黃老先生看來“愛情上最大的困難,那是很容易克服的”。只是現在人經常心里想了八千個問題,但沒有實際行動。其實正如李宛妲所說,只要碰到如此篤定的男生,遇到什么問題都不是問題,只要男生夠肯定,女生就會有勇氣。
只要跑到終點就好年輕時不要錯過那些老人
街采中,有人問到黃老先生,如何進行現實題材創作。黃老的回答很是有趣,他說“會畫就懂得怎么畫,不會畫當然畫不出來。要先學習畫畫”。在他看來,畫畫是一輩子的事情。他將畫畫比喻成一場馬拉松,要慢慢的跑,旁邊要是有人說你跑的不好,不要停下來跟他爭吵,也許不一定第一,但只要跑到終點就是好的。
要一直向走,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不應忽略智者的幫助。如果只能選擇一篇作品誦讀,黃永玉先生選擇的是寫給邵洵美的《一路唱回故鄉》。他回憶到,邵洵美曾經幫助過很多人。但年輕時的自己,在上海卻沒有見他,沒見的原因很幼稚,年輕時的自己覺得有些看不起他。正如他自己所說,“年輕人時常錯過老人”,現在的年輕人對老藝術家是陌生的,對很多藝術家作品不了解。于是便錯過他們的故事,沒有學到他們的智慧。
不可預知性和探索感疊加黃老與當代年輕人跨時代對話
在黃老的文章當中,曾經寫到“一位素受尊敬的大師的晚年藝術生涯是需要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的”。相比于前幾期節目,本期節目每次拍攝都不能事先踩點、堪景、預設故事,紀錄片的未可預知性和探索感體現的極強。節目通過張姐幾個月內的數次拜訪一次一次疊加出對黃老的認知。本期節目采用特殊的剪輯形式,將念誦會、大量青年街采與黃老故事的交叉剪輯,實現了黃老與當代年輕人跨越時代的青春對話。當節目去記錄一位世紀老人的青春,更關注的是他對當代現實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一期黃永玉的青春故事充分體現了《念念青春》觀照現實的創作理念。
本期嘉賓黃永玉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少年”,也是一位“酷老頭”。他的朋友圈極其廣泛,向錢鐘書請教什么是鳳凰涅槃,給曹禺寫信,從老一輩文學家、學問家,到當代藝文界的演員導演,都是他的好友。他喜歡看拳擊,吃冰淇淋,吃火鍋可以吃下一大盤毛肚,喜歡聽各地幽默風趣的故事,喜歡新鮮事物。他的身上,有著對理想不懈的追求。他從來不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放棄挑戰自己,直至今日仍每天工作、寫書、畫畫。他用他98年的人生經驗給青春下了一個新的定義,那就是——青春無關年齡,而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
每一種青春都值得善待,《念念青春》節目展現了從00后的丁真到98歲的黃老不同年齡層的青春眾生相。下周三將由純真少年丁真作為嘉賓,與觀眾分享他的青春故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