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被制約
平臺不是唯一的老大。在內部,編劇也面臨來自明星、導演和制片人的制約。
幾乎從劇本創作之初,明星的影響就無處不在。
有的明星會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愿意演反派或者有爭議的角色。編劇阿波告訴搜狐娛樂,業內需要修改整個劇本大綱的情況是常見的事,有時候是因為寫劇本的時候以某個定好的明星形象出發,后面可能因為檔期問題,明星不來了,整個劇本大綱就要改動。
人設之外,明星還會上手改劇本。如果是有想法的演員,從專業的角度提出意見,這不算壞事。但更多時候,明星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人設夠不夠好、戲份夠不夠多。
加戲算簡單的,幸果遇到過一個明星要改戲,是因為同組的演員。“他是男一,要改劇本的原因是他不喜歡和男二對戲,很討厭男二的性格。”
更大牌的明星還會自帶編劇進組。幸果說,明星在現場,拍著拍著覺得不對,“他的經紀人或者策劃就現場改戲,這個太正常了,我認識專門做飛頁的編劇。”——劇本飛頁就是一邊拍攝一邊寫劇本。
比起霸道明星要改戲,導演的要求往往是從劇本完成度或審美趣味出發。
山羊在一家劇集制作公司做編劇,她接觸過的項目都是導演中心制,“因為我們公司導演有成功作品,就有話語權。但對于新導演來說,肯定不存在話語權。”
“我之前寫過一個劇本,導演覺得如果人物是悲劇結局,會很有力量。但我們覺得從觀眾的角度看,觀感不太好,最后按照他的意見修改了。如果是審美取向上的不同,我們會理性討論,或者按導演的喜好來。真的要拍板的話,還是看導演。”
相比之下,制片人的要求實在很多——劇本能不能落地執行。
阿波告訴搜狐娛樂:“制片人思考的角度和編劇完全是兩個方向。制片人看劇本,第一會看故事有沒有趣,其次他要看這里面有多少場景、演員。他們會考慮成本,能不能拉到投資。有時候制片人會要求編劇換一個更節省成本的方式去寫。
編劇寫劇本的時候,是根據人物的戲劇需求去決定這些事的,不會考慮那些。很難受,不過這也是職業編劇必須承受的事情。”
但也很難說制片人給予了編劇足夠的尊重。很多時候,制片人對于劇本的最終決定權,也凌駕于編劇之上。
“不信任編劇是個很大的問題。每個人嘴上都說劇本很重要,但其實非常不尊重編劇。現在很多公司,制片人覺得劇本不好就立刻換編劇,一個本子到處找人改。反正有無數編劇等著,換到寫得好為止。十萬稿酬的編劇都要參與比稿、都有可能被換。”
幸果說,他的制片人也會讓他去改別人的劇本,“很多項目弄砸,完全就是因為制片人或者導演不信任編劇。所有好的項目,都是大家力氣往一處使,導演編劇都很懂內容。”
03 三十萬與五千塊
我們普遍認為劇集質量比較高的市場,采用的基本都是編劇中心制。
在韓國,編劇的地位和片酬都很高。地位可以高過導演,片酬可以高過演員。《來自星星的你》的導演張太侑和制作人樸燁稱,從角色選擇到劇情走向,編劇們在制作流程中占有70%左右的決定權。
“行業的經濟結構是不一樣的。我們行業就是明星拿得比較多,平臺給編劇的費用永遠不是特別高。”幸果說。
阿波不太理解現在明星至上的行業結構,“奇怪的點在于,選項目的時候,優先考慮的不是劇本好壞。平臺把項目定成S級,是因為制片人能找來明星。有大牌明星的項目就會成為S級,然后再去看劇本行不行。如果不行,就改吧。”
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制定項目等級的方式,很多大投資、大明星、大IP的項目最后口碑都不太行,或者干脆直接夭折——豆瓣5.7分的《上陽賦》,已經播出不了的《青簪行》。
而當一個劇集成功之后,馬上就會成為新的八股模板。這是讓阿波迷惑的地方,“有時候一部劇熱播,可能只是因為演員、營銷,或者題材契合了當下的時代情緒。但它火了之后,資本就會把它當成一個成功案例,要求編劇按照這個框架去寫故事。但這個劇的成功,很有可能不是因為故事。”
面對我們行業是否尊重編劇這一問題時,接受采訪的三個編劇都給出了類似的答案——越來越尊重,但落實到錢上,還是不太夠。
2008年,好萊塢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編劇罷工事件。大部分美國編劇工會成員的年度平均收入不到4萬美元,在美國居民平均收入之下。他們想要增加工資,并參與項目分成。罷工長達100天,最終制片人聯盟和編劇協會達成協議,編劇首期工資占影片總投資的1%~2%,且可以參與項目的新媒體分成。
但在我們的行業里,“明星拿的錢有時候占了成本的一半以上。”阿惠告訴搜狐娛樂,“從整個項目比例來看,編劇的薪酬比較少,頭部編劇一集還能拿三五十萬。底層的編劇,一集五千到一萬都沒有。”
幸果的一個朋友也是編劇,最近在給一家大公司寫劇本,“一集3萬,4個編劇分,他只能拿4千,因為他是最沒有資歷的。真的很可怕,頭部編劇一部劇寫下來,可能會全款買房。底層編劇,一集可能才兩三千。”
“現在很多新編劇為了保全自己,包括我自己,都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后私下接活。我們還是想做編劇,但現在得找一個吃飯的工作。”
04 誰能有話語權
如果有作品、地位,話語權也會相應地增加。幸果管這種情況叫“錢權中心制”,誰有錢、誰地位高,就聽誰的。
一位編劇在豆瓣上寫道,對于她而言,《北轍南轅》的特權不在角色多么有錢,而是馮小剛這種級別導演特有的敘事節奏——第四集結尾了,餐廳還沒開。“我們都知道如果是我們提交一個類似的故事,最遲第一集最后,餐館就要開張。這才是對我而言不可企及的差距。我們現在也知道什么級別才可以用這樣的節奏敘事了。”
山羊的公司制作過豆瓣8分以上的劇集,因此受到平臺的制約也會比較少。“平臺合作得比較熟了,基本不會太干預。我身邊有朋友的項目,平臺還是會卡得比較嚴。”
但在現有行業結構下,一個編劇想要得到話語權,還是太難。三位編劇在采訪中都提到了蘭曉龍,《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編劇。只有做到了這個級別,才會被各個環節的人尊重,才能擁有“劇本中心制”的權力。
你認為行業里擁有話語權的編劇多嗎?幸果一連回答了四個“很少”,“只有像蘭曉龍、高滿堂這種寫進歷史的編劇才有,其他人幾乎都沒有。”
這是一份需要創造性的工作,但大部分編劇都處于給別人打工的狀態,就算是剛從學校走出來的理想主義者,在日復一日地機械寫作中,也會被消磨熱情。最終結果就是好編劇越來越少,好劇本也越來越少。
入行7年,山羊寫過不少口碑不錯的劇本,但他還是想寫自己的故事,“模模糊糊沒想好,可能是這幾年有點消磨興趣了,更多是接什么活寫什么東西。但總還是想有點表達的。”
剛入行兩年的幸果最近在寫一部甜寵劇,他覺得自己還是想跟著導演干活,“而不是每天寫一些很奇怪的東西。”
編劇們的困境,間接反映的是在我們行業里,一個劇本的創作過程——被數據、流量、明星、資金、市場撕扯。幾乎沒有人在表達,能夠完成及格行活的都是鳳毛麟角。
如果行業能夠給到編劇更多話語權,還會有層出不窮、匪夷所思的爛劇嗎?可能不會那么多。起碼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而不是整個行業都給數據和流量打工。(山今/文)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