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熱度不減,目前票房已位列中國影史票房榜第7位。當此之時,一些人又拋出奇談怪論,提出主演吳京吃了“愛國紅利”,理應將票房收入捐出云云,甚至還擬了一份“倡議書”。
這樣的聲音不是第一次出現,個中邏輯卻頗為荒謬。細究起來,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拍主旋律電影是不是就等于做“愛國生意”?二是捐款屬于個人自由還是個人義務?
電影是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結合體。一方面,電影作為文藝作品,在為觀眾提供娛樂消遣的同時,也發揮著反映時代、宣傳教育等功能,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屬性。另一方面,電影生產早已工業化,從項目開發,到拍攝剪輯,再到宣傳發行,涉及大量工種,都離不開預算、成本、利潤這些現實的經濟概念。電影的雙重屬性同時并存、不可分割。
就《長津湖》來說,取材于抗美援朝之戰,反映的是志愿軍舍生取義英勇無畏,傳遞的是愛國精神。但這與該片的商業屬性并不矛盾。據出品方披露,該片投資規模達2億美元,制作規模超7萬群演和工作人員,拍攝歷時200多天。這也在中國電影(12.680, -0.81, -6.00%)工業化水準推到新高度的背景下,創造了影片規模和制作上的先例。
上述“愛國生意”的論調,顯然是割裂并對立了電影的商業屬性和非商業屬性,還自以為占據了道德制高點。創作愛國題材的作品不等于“發愛國財”,倘若照那些人的邏輯,只有拍愛情、親情、友情等題材的電影應當賺錢,但凡凸顯了愛黨愛國色彩的電影,就該分文不取?那還如何去進行更多更大規模的創作?
至于捐款與否,不管論法論理論情,都屬于個人自由。捐了,值得贊許;不捐,也不用說三道四。一些人熱衷于逼捐,背后的邏輯是認為高收入群體應當更有社會責任感,而且做了什么都要廣而告之。
但要看到,一人履行社會責任的途徑有很多,絕非捐款一項,也不一定都是公開易見的。比如,導演拍了一部好作品,引發了全社會對一個群體的關注,這不是履行社會責任嗎?一個企業家經營好公司,帶動了大量就業,滿足了社會所需,這不是履行社會責任嗎?捐款是一個更加直接、可見的方式,但絕不是唯一的。倘若時時要迎合這種思維,不僅可笑,更侮辱了慈善本身。
今天的網絡空間,“鍵盤俠”之風很盛,一些荒誕論調廣為流布。這讓人不禁反思:這些想法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刻意為之?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聲音總出現在一些原本嚴肅的公共事件中,頗有碰瓷挑事之嫌。
就拿《長津湖》來說,自打上映,就有人拗出“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姿,發表了不少批評言論,甚至以“反思”之名侮辱“冰雕連”戰士,這是什么用心?因為接連拍了幾部叫好賣座的主旋律電影,演員吳京被一些人視作“愛國電影代言人”,頻頻遭遇逼捐和抹黑。這樣的操作,又是意欲何為?
《長津湖》的話題度很高,從中我們看到了涌動的愛國熱情,也看到了一些跳梁小丑的表演。或是攪混水,或是無腦噴,可以說都是非蠢即壞。希望更多人能夠擦亮雙眼、保持理性,讓“無腦”言論失去土壤,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