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有個作品叫《站臺》,講的是:兒子即將遠行,臨走前想向父親討個“抱抱”,卻怎樣都無法成功。
失敗數次后,兒子沮喪地說:從小到大,咱倆從來沒有擁抱過……
父親立刻回答:我跟你爺爺,這輩子也沒抱過!
演員表示,這是一個從自身感情經歷出發的作品
從爺爺,到爸爸,到兒子。這個作品的故事設計里,藏著一個普遍的、直達本質的真問題:
一代代的父親們——或者說是男性們,為什么總是缺乏情感表達?
“我的父親,就是這樣的”
作品里的父子,有一個“陰差陽錯”的好結尾。
目送兒子離開后,父親杵在原地懊惱落淚。兒子這時悄悄潛到背后,大喊“爺爺(你怎么來了) !”
父親的第一反應是: 別讓他看見(我哭了) 。于是轉身一避,一頭撞進兒子懷里。抱上了。
這個結尾的確是閃閃發光的。
它間接地用上一代“父親”推動了這一代,內里是明晃晃的真誠與期許。
故事的創作者們顯然相信并鼓勵著新一代的父親們擺脫一些舊枷鎖,踏出感受“情感表達”的第一步。
備戰間選手紛紛贊嘆這是個“好結尾”
演出結束后,從會長到選手全員真情流露,開始回想與父親之間的故事。
選手 567 覺得深有感觸,自己與父親的關系其實就像《站臺》里的一樣。
選手 孫天宇則講 : 中國的男孩子們,多多少少都有體驗。
這種說法里,其實隱隱能聽出:
父親的“不善言辭”,曾給尚年幼的孩子們留下了許多印象深刻的“瞬間”。
在那個時候,甚至可以被稱作“疑惑”與“創傷”——我的父親愛我嗎?為什么他不愿意對我表達愛?
當然,這些小小的疑慮隨著時間前行,漸漸被模糊了。以至久而久之,我們默認了“父親”這個角色就應當是這樣的形象。
嚴厲的,不茍言笑的,不懂如何表達感情的。
《狗十三》:影視作品中的“父親”,大多是此類形象
但如此一來,成為父親的過程便變成了:無需學習“表達與溝通”,只要內心有愛就足夠。
真的夠嗎?
父親,以及一部分的母親,TA們當然是愛孩子的。但這份真實存在的“愛”也遮蔽、甚至可以說是縱容了許多東西——
包括需要下功夫認真體會,才能為家庭構建起健康溝通關系的“情感表達”。
《#家族募集》
我想,我們的父親性格如此,多是上一代的社會影響使然。
但到了早應深知“情感表達”重要性的我們這一代,應該跟《站臺》一樣,對這種承襲與歌頌的趨勢,喊停。
“很少再看到男性聊愛情了”
究其根本,問題的源頭并不是“父職”,而在于“男性”的成長經歷。
前陣子看到一條微博,說:
“ 很少很少再看到男性談論愛情”。
不知不覺間,女性似乎獨自成為了“愛情”的發揚者與代言人。提到“愛”,必是女性最是在意,最愛追求。
男性?也在意,也追求,但好像不應該像女性那樣“沉迷”,那樣暢快肆意地去表達。
愛情,逐漸成了違背男性 (不知從何而來的) “生存宗旨”的,“不理性”的象征。
《戀愛的犀?!罚▓D源:BILIBILI@孟京輝在劇場 )
但在這條微博的評論里,大量舉例了曾經的“男性情感表達者”。他們同樣細膩地求愛,且毫不以表達“情感需求”為羞愧。
“醒來覺得甚是愛你”的朱生豪,把寫情書當作日常,毫無負擔與阻礙地表達著自己酣暢淋漓的感情。
“愛你就像愛生命”的王小波,用零零散散的書信安置那些溢出來的浪漫,所想即所寫,所寫即所表達。
因為,“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柏拉圖式 》
為什么這些細膩的、會表達的、懂得示愛的男性,如今卻消失殆盡,再未出現?
為什么表達愛意與浪漫,竟成為一種令人羞恥的,被輕視的,屬于“女人”的東西了?
多奇怪啊。明明大家都心知肚明,男性并不是無情緒需求的機器,他們也有脆弱的一面,有渴愛的時刻。
但對于潛移默化的性別區分教育的承襲,顯然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我想,這其實嚴重“傷害”了男性。它抑制了人類生命中最具人性力量的能力——共情力。
這是真正用以愛人的能力。
《光》
情感表達是需要培養與鍛煉的。男孩們卻自小照本宣科地學習著自己的父親,而父愛 (被要求) 是一座山,是不說話但偉大。
于是他們隱隱“明白”:男性不需要表達,需要的是隱忍,沉默與獨自承受。
這不是什么天性使然,而是從社會到個體再到社會的惡性循環。
怎會有人類生來便與“忍耐”掛鉤呢?
是我們偷了懶,放縱自己抹殺一些很真誠的,只屬于人和人之間的愛與美好。
《面具之內》
說回《站臺》。
初看這部作品時,我想起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
這部作品講的是兩個家庭“抱錯孩子”的故事。聽上去有些狗血,但抱錯孩子這件事,并沒有被當作最主要的情緒表達口。
電影原名寫作“そして父になる”,直譯過來是“然后成為父親”。
哪個“然后”呢?
一個自以為“嚴父”的男性,被另一個家庭充沛的情感溝通與表達沖擊之后。
導演是在用“抱錯孩子”的故事,教那些想成為父親的人“如何成為一個父親”。
《如父如子 》
很多時候,你的脆弱與情緒,對于關心你的人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禮物。
我由衷相信無論何時人都能夠改變,并走向更美好的方向。
一點點去嘗試吧,為了具體的人。
就像《如父如子》的結尾:
“失去血緣關系”的父與子走過長長的岔路,依舊在盡頭匯合。
《如父如子 》
你的父親,也是《站臺》里那樣的嗎?
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父親”故事嗎?
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作者:杜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