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那個在網上奇跡般走紅的藏族男孩丁真嗎?
因為偶然間被一個攝影師捕捉到“清澈的雙眸”和“充滿治愈感的笑容”,這位「甜野男孩」在互聯網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度。
人們只知道他一夜之間成為了網紅,卻不知道在他走紅后的這一年,還引發了一場“蝴蝶效應”。
(圖源:網絡)
丁真走紅后的這一年到底干了些啥?
他的爆紅,在這一年里究竟給家鄉理塘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你們所好奇的答案,全都在這部片子里——
“港片未死”
就在人人聲稱“港片已死”之時,今年八月底,TVB放了個大招:
一部名叫《無窮之路》的紀錄片,播出三個月穩居豆瓣9.5分,超過80%的人給五星好評,提前預定“年度最高分的國產片”。
看過的朋友不吝贊美之詞,表示“震撼”:
豆瓣網友的短評
但這部片子的好,還遠不止在于它的「口碑」。
恰如其名,全片所聚焦的就是一個字——“窮”,講的是針對我國超過1億貧困人口的扶貧過程。
拍這類題材時有一個問題就是,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一種“過度煽情”、“憐憫窮人”、“姿態過高”的感覺。
而這,也正是我認為《無窮之路》值得稱贊的首要原因——當鏡頭對準那些貧困人口時,它產生了真正平等的「理解」和「尊重」。
從很多細節里都能感受到,它是有同理心的:
小到記錄當地人拮據的生活環境時,攝像師會主動蹲下來拍攝,從頭到尾都使用“平視”的角度。
大到制作團隊在整個拍攝過程中處處“身體力行”。
盡管團隊一行只有四、五個人,要穿越全國6個省份、10多個貧困縣、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拍攝。
但對于所看見的每一種生活,他們都不是在冷漠旁觀,而是去親身體驗。
就拿第一集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懸崖村來說。
整個村子位于海拔1500多米之上,對于住在那里的人們來說,每一次出門都是一次“要命”的挑戰。
因為要想上去,必須攀爬這條看上去極其兇險、多達2000多層的鋼梯。
面對這種情況,制作團隊義無反顧地選擇——往上爬!
攝像師一只手扶著梯子往上爬,另一只手還不忘舉著機器進行記錄。
途中,主持人陳貝兒一度爬到滿臉發紅,身體不適。
即使被村民勸說“不一定非要去冒這個險”之后,仍然繼續堅持。
包括第三集在云南的怒江大峽谷體驗住在江兩岸的村民唯一的渡江交通工具,溜索。
第十集因高原反應住院之后,在病床上情緒崩潰,責怪自己“不夠堅強”。
類似的場景在片中還有很多......
你會發現,通過這種“主觀”視角下的拍攝,記錄過程中的種種“緊張”與“不適”的反應。
不用去告訴大家,生活在貧困地區人們過得有多么難,多么不容易。
屏幕對面的人,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他們的那種“生活所迫”。
他們不再是宏大的數字
而是活生生的“人”
在節目組的真誠記錄之下——
“消除貧困”不再是宏大的統計數字,而是成為了具體的「人」;
“扶貧成果”也不再是單純的歌功頌德,“扶"起來的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生。
這其中,有我開頭提到的“理塘網紅小伙”丁真。
在短視頻里,人們能看到僅僅只是這個藏族男孩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是全然美好的那一面;
通過這部片子,“丁真的走紅”給這個貧困縣帶來的實際變化首次被揭開。
作為最難攻克的“貧困堡壘”之一,先天的地理因素導致理塘沒有值錢的農業、工業,致富困難。
隨著丁真和他的小馬珍珠意外火遍全網,當地推廣旅游的負責人高小平果斷簽下他,將「丁真熱潮」延續了下去......
緊接著,一部《丁真的世界》宣傳片播出,這個擁有草原、冰川、寺廟、白塔的“天空之城”終于在網上受到了大家的關注。
很快,理塘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勝地,迅速帶動了當地零售、餐飲、酒店民宿等行業的發展。
很多原本只是想來見丁真一面的人,最后都意外地愛上了理塘這個地方;
很多當地的村民將自己家改造成民宿迎接外來的游客,一筆筆小的收入積累下來,給原先的生活帶來了“質”的改變。
此外,更多的則是那些不被人所知的普通人。
比如云南怒江福貢縣的“溜索醫生”鄧前堆。
作為當地為數不多的村醫,他幾十年如一日地每天穿梭在索道之間,給江兩岸的人治病。
有一次,鄧醫生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握著溜板,結果快到對岸沒剎住,一下撞到了岸邊的石頭上。
掀起褲腿,膝蓋上的傷口至今仍能看到明顯的疤痕。
直到2016年整個開展了「溜索改橋」大工程之后,原先古老的通行方式才徹底被取代。
自此,鄧醫生再也不必冒著“命喪怒江”的風險給人看病。
物質生活“脫貧”
就夠了嗎?
吃飽了穿暖了還不夠,在《無窮之路》里,“脫貧”不止體現在肉眼可見的生活條件改善。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第四集,來到云南一座專為輟學少年設立的職業技術學校,主持人陳貝兒與烹飪班的一個女孩聊了起來。
從前,被問到“長大要做什么”,她會毫不猶豫地說出三個字:“嫁人吧。”
現如今重新來審視這個問題,女孩有了全然不同的答案。
她告訴主持人,長大之后,自己想當一名廚師,有可能的話,還想自開一個飯店。
再次被問起“還想不想結婚?”的時候,女孩笑著說:“結婚,以后再說。”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除了外界的指引,這種變化有時也來源于“自我的主動覺醒”。
比如全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云南孟連縣,一個名叫葉萍的佤族女人。
如果說,在當下的男權社會里,女性是相對弱勢的一方;那么身為佤族女性的她們,則是“弱勢中的弱勢”。
你很難想象這里的女性地位到底有多低?
不僅不能出家門、不能到外面去工作,甚至連吃飯都不可以上桌和男人坐在一起。
片中,葉萍跟主持人陳貝兒描述了一個場景:
「以前寨子里有一戶很窮的人家,家里所有事情都是由妻子去做。丈夫不僅很懶,還經常家暴妻子。」
目睹著一件又一件類似的事情發生,葉萍不愿再坐以待斃,決定通過“種咖啡豆”的方式來改變這一代女性的命運。
過程當然是充滿阻礙的。
一開始,就連出去見客戶這樣的小事都會落下父老鄉親的閑話——“一個女人經常不在家,誰知道你去外面做什么?”
直到抵抗著各種外界壓力,在長時間的堅持下成果初顯,這才漸漸帶動了周邊的佤族女性加入了“種咖啡”的行列。
也讓她們開始意識到——“我們不要再看別人的臉色過日子”、“女兒當自強”。
片子的末尾,走到田地里,一位正在干活的年輕女孩跟主持人笑著說:
“自己賺錢自己花,感覺很爽”、“我們女人也要有自己的底線吶”。
一想到她們曾經過的那種生活,再聯系這句話,我發自內心地替她們感到開心。
至此,“girls help girls!”不再是一句口號, 而是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一位女性,讓一群女性的人生擁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利。
寫到這里,我也終于明白,這部片子為什么能拿下豆瓣9.5分的高分了。
因為它向我們證明了,平實的東西,只要做得夠真誠,也可以打動人。
還讓我們相信了一個道理——
“在很多事情上,不是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才會見到希望。”
作者:穴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