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謙叔 圖丨來源于網絡
剛過去的圣誕節,馬思純跟男友張哲軒出門吃了頓火鍋。
倆人都穿著厚厚的羽絨服,馬思純摟著男友張哲軒的胳膊,一路說說笑笑。
吃完火鍋出來,張哲軒用手捏了捏馬思純的臉,還指了指天空,讓馬思純看。
過去一年,馬思純總共干了幾件大事:
1、上映了一部毀譽參半的新片 (《第一爐香》) ;
2、組了個新CP (《你是我的城池營壘》白敬亭) ;
3、談了個戀愛。
前兩件的影響,很快就消散了。就是這個戀愛談得……一言難盡啊。
2月曬出合照,8月就一起旅行、見家長了。
11月6日,馬思純穿得寬袍大袖、被媽媽攙扶,傳出“疑似已婚”。
冬至曬出的自拍照,刻意躲在墻后,連“疑似有孕”都傳出來了……
不管外界如何不看好,馬姐這次看來是鐵了心來真的,就他了。
交往過音樂人的女明星很多:王菲、朱茵、周迅……大多被傳為“才子佳人”的佳話。
為什么只有馬思純,被粉絲、路人恨鐵不成鋼,追著在后面喊“姐姐快跑”都沒用?而她自己還樂在其中?
1、30+愛上浪子結果堪憂
先說結論:
馬思純今年33歲。
30+的女生,還以叛逆姿態,愛上浪子,Timing 就不對。
激情的戀愛,最好發生在25歲前后。
1999年,高曉松攢了部文藝片《那時花開》,找的演員是周迅、夏雨、樸樹。
(電影被雪藏了3年才上映,“威尼斯影帝”夏雨參演,話題度遠不及樸樹×周迅)
周迅在片場睡著了,樸樹就在旁邊守著,堅決不許人叫醒周迅。
某個晚上,樸樹&周迅同時打電話給高曉松:“出來喝杯酒吧。”
高曉松以為出什么事兒了,結果倆文藝青年說:“我倆打開空空的冰箱,然后沖里面看了半天,最后看出來一件事兒,你知道孤獨是什么形狀的嗎?”
高曉松也被問懵了,這對CP回答說:“孤獨是三角形的。”
1999年,周迅25歲,樸樹26歲,半夜喊高曉松出來,就為了分享“孤獨是三角形的”。
這里有青春的莽撞、有少年心氣,連那句“孤獨是三角形的”都很適合拿來當QQ簽名,透著文藝氣息。
青少年發展專家德瓦旭希·杜塔有個理論:大腦的發育時間,比我們預期的要長很多。
尤其是,大腦中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思考的部分,直至25歲左右,才會完全成熟。
所以很多人在中學時干過叛逆、出格、混不吝的事兒,很正常,因為17-25歲就是大腦中前額葉皮質的成熟期。
而且過了25歲以后,大部分人已經畢業、就業,走向成熟世故。
演員這一行屬于例外。
周迅后來一直用戀愛來體驗世界、滋養表演;但不像馬思純這樣,上趕著愛上了一個被稱為“垃圾堆里撿來的男人”。
搖滾歌手嘛,狂放不羈,大多不受規訓。
張哲軒不止這些,還油膩,且囂張。
跟女粉絲不做保護措施發生關系,還問人家“懷我的孩子不好嗎?”
所以當時,全網都在喊:姐姐快跑啊!
如果說,周迅&樸樹是鮮花盛開,馬思純&張哲軒就是: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2、馬家為啥出了個叛逆小姐
2015年,第52屆金馬獎,蔣雯麗和馬思純憑《師父》和《左耳》同時提名最佳女配角。
一家兩代,同場競技,連馬思純的媽蔣文娟都在感嘆:“這個家太幸運了”。
第二年金馬獎,《七月與安生》的周冬雨已經拿了一座金馬影后,嘉賓馮小剛補充道:等一下,還有一位,馬思純!
28歲拿到金馬影后,在同輩小花當中,相當爭氣了,也更給人一種“這個女孩順風順水”的感覺。
之后,周冬雨目標明確,拿下“小妞電影”頭把交椅;馬思純的電影,再也沒超過《七月與安生》。
前面說過,在25歲之前,人多多少少都是會叛逆的。
《小敏家》里的陳佳佳理直氣壯懟爹:我現在叛逆期。
但,馬思純的青春期,一直缺少這個“在叛逆中成長”的過程。
她受到的教育都是:你要乖、要聽話、要討人喜歡。
所以小時候在學校,被同學欺負,逼她喝粉筆水,她也不敢反擊回去;
長大了上節目,被關曉彤拿皮筋兒彈腫了嘴巴,她還能跟人家做朋友。
她演的最好的角色之一是黎吧啦,跟她完全不像。
抽煙、喝酒、混酒吧的女孩兒,脾氣還火爆。
算是在戲里,小規模豁出去叛逆了一把。
另一個演得好的角色,是《七月與安生》,跟馬思純一樣,都是表面溫和,內心壓抑著火苗的女生。
連她自己都說過:我的生活太平淡了。
別的人拿影后,慶功之后還會有Afterparty 。
而馬思純當晚到了后半夜,自己站在窗口,就冷靜下來了。
何炅還給她發了條微信——“勿忘初心”,她馬上回復:好的。
瞬間回到她熟悉的“好學生”模式:成績不錯,再接再厲。
年輕時過于聽話、乖順的人,有一種后果是:叛逆的沖動一直被壓抑,沒有找到出口,到了30歲以后忽然爆發。
我身邊就有,從上學到剛工作時都溫順如同小綿羊,35歲過后突然黑化,變成難溝通、難打交道的Trouble maker 。還有人已經把事業做大做強,忽然之間狂熱愛上不該愛的人……
他們都是家人嘴里又乖、又有出息的家族驕傲。但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突然的“黑化”、不聽話,是對父母控制欲的一種報復。
這就像馬思純的模式:過去你們都說我聽話、乖;這次,我還就一意孤行了。
3、這場戀愛絕對是馬思純的剛需
馬思純在娛樂圈,是一個挺特別的存在:
首先,她不像那種娛樂工業流水線上的“女明星”,對著所有人熟練假笑,避重就輕地說些湯湯水水的場面話;
其次,她遇到大場面,經常是有點怯的,從來看不到“馬思純搶C位”的新聞。
以及,她在公眾面前過于袒露自己了——談論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胖&抑郁。
被“黑狗”纏住過的朋友,應該都有過那種感覺:即使身邊有盛大場合、很多人在旁,自己的內心還是有個空洞,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
所以,光是家人、閨蜜、朋友“對她好”,是沒有什么用的。
她不缺錢、不缺家人的愛和照顧,不差名氣、也不差美貌。
唯獨缺少一樣東西——自我。
這個東西,周冬雨有。別人吐槽她,周冬雨打個哈哈就過去了。
馬思純不行。
別人說演技不好,她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我到底哪里演技不好?
別人扒她發假張愛玲語錄,她一定要跟人家杠出個子丑寅卯。
別人說她胖,她就要發狠自虐,證明自己“可以瘦”。
上《吐槽大會》,看似輕松自嘲,其實還是在意。
因為她對自我價值的評定,幾乎全都來自外部。
這讓她的性格——高敏感、低自信。
那句著名的“七月是歐豪的”,簡直情意滿瀉。
而歐豪接受采訪的時候,記者問:七月是歐豪的,歐豪是誰的呢?
小哥哥說的是:歐豪是自己的。
倆人自信程度,高下立現。
歐豪還算是好男孩,而壞男孩張哲軒,幾乎就是為馬思純量身定做的——低敏感、高自信。
張哲軒有個別名叫張曼樂,是因為之前張哲軒曾經去曼徹斯特讀了兩年書。回國之后,三句話不離曼徹斯特,還專門寫了首《雨夜曼徹斯特》。
因為他姓張,藝名小樂。所以大家給他加入“曼徹斯特”元素,簡稱:張曼樂。
這人得“裝”到什么程度啊?
大張偉問他知不知道有人說他“裝”,他說:很多人。
同行評價他的音樂,他說:那是你沒聽懂。
輪到他點評同行,就是:什么玩意兒?
甚至連馬思純的粉絲,都被“姐夫”粗口問候過。
這么個懟天懟地懟空氣的、跟她完全兩極化的人,恰恰擁有馬思純最羨慕的東西——自我。
她跟白敬亭那么有CP感,可惜白敬亭屬于“好”男孩那一掛,愛好是打打籃球買買球鞋,擦不出真正的火花。
而張哲軒呢?我翻了他的微博,關注了大量文學賬號。
當演員之前,馬思純曾經想當作家或者導演。她跟朋友見面,朋友捧一本東野圭吾看,馬思純坐在對面讀弗朗索瓦茲·薩岡。
這位朋友也說:“十多年了,她一點都沒變,連我們聊的話題都和小時候差不多。”
她跟白敬亭肯定聊不了文學,跟小張,可以。
浪子+搖滾主唱+文藝青年的人設,我行我素、完全不在意外界怎么看的作風……那是馬思純想成為、但一輩子都不可能成為的人。她把一個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在這個男人身上。
不顧外界反對、朋友規勸,跟張哲軒在一起,是因為這能讓她感到:我們在精神世界里,是同類。你們不喜歡,是因為你們不懂他,只有我懂。
從身體語言上也能看得出來。
馬思純演《第一爐香》,拍對手戲的可是擁有完美肉身的——彭于晏。
伊人不為所動,一副“要殺要剮隨你”的慷慨就義狀。
跟張哲軒每次出門,都是緊緊挽著、生怕男朋友被風吹跑了。
一個混跡滾圈多年的老炮兒,對女孩兒的甜言蜜語,那是張嘴就來。
別的女孩可能聽了會皺眉“咦,好惡心”;馬思純聽了,如沐春風。
一起吃個下午茶,聊到開心處,露出招牌的“海綿寶寶同款微笑”。
捏個臉更不得了,那是最溫柔的身體接觸。
倆人8月底就見過家長了,大人們可能也知道:誰都勸不動了,孩子就是看上人家了,怎么辦呢?
有名有錢有資源的家庭出來的女孩,因為生活條件太好,沒有吃過真的苦、沒有被社會毒打過。所以有時候,她們會呈現出一種,令人驚訝的單純。
她們想要的,就是那么一點,“有個人懂我,真好”的小快樂。誰能給她這種情感愉悅,她哪怕與全世界為敵、赴湯蹈火、自備嫁妝倒貼,都要愛。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拿人品可靠、經濟獨立、前史干凈……來作為衡量標準,反而是褻瀆了她的愛情。
只是太可惜了,她繞過歐豪、繞過白敬亭……最終選了小張。
如果他們真的結婚了,希望不要像狗血國產劇里那樣,哪天突然冒出來個抱著孩子的婦女,到她的家里來“找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