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喜歡讀書,在北大因病休學的那一年,他讀了將近600本書,并將自己的英文詞匯量擴充到2萬。
這兩件事,第一件奠定了他人生的厚度,第二件成為新東方的起點。
后來,他總將「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話放在嘴邊,甚至在新東方遇到危機后,他開直播講述自己個人故事時,又推薦了7本書。
在新東方的教師隊伍中,俞敏洪也曾招到一個愛讀書的年輕人——羅永浩。
羅永浩高中輟學后,在家自由地讀了幾年「閑書」。來到北京闖蕩,他在新東方的培訓學校里背下2萬多個單詞,并成為新東方GRE詞匯課教師。
前者讓他講出一個個精彩幽默的課堂段子,后者成就了他「十大網紅」的地位。
20多年后,兩個讀書人的驕傲被現實擊碎。
羅永浩創業失敗,背上6億的債務,不得不厚著臉皮帶貨;俞敏洪創辦的新東方遭遇危機,個人身價蒸發185億的他,不得不關掉1000多個教學點,裁員6萬人,并在直播間賣起農產品……
這是兩個理想主義者,為了錢拋棄理想,又為了理想拋棄錢的故事。
20年前,一封將近萬字的求職信,擺在俞敏洪面前。
來信的人,叫羅永浩。在信中他評價自己“生性狂狷、像個怪物”,教過傳銷課,英語水平高。他將自己的個人經歷完整書寫下來,勸俞敏洪“不拘一格降人才”。
俞敏洪被這封求職信震驚,即便當時29歲的羅永浩僅有初中學歷,他仍然給了對方一個試講機會。這是新東方教師入職的重要考核。
2001年,經過近10年的發展,新東方已經成為教育行業民營企業的龍頭,奔忙在各地演講的俞敏洪,也被封為“創業教父”,是一代人的偶像。
當年,有才華的年輕人選擇進新東方,遠勝于今天進所謂的“互聯網大廠”。吸引他們的關鍵,是錢。
而俞敏洪創業的關鍵,也是錢。
1962年,俞敏洪出生在江蘇一個貧窮的農村,父親是個木匠,母親生性要強,擔任生產隊的婦女隊長。從5歲起,母親對俞敏洪全部的期待,是成為一位教書先生。
原因是,教書先生能“體面”地活著。
貧窮的生活、時代的底色,都會限制一個人的想象力,俞敏洪的母親想不到,兒子將來的命運跟教書有關,卻又不止于教書。
就連俞敏洪自己,也想不到。
年少的俞敏洪參加了兩次高考,都未能進入夢寐以求的常熟師專。彎著腰插秧,汗水滴進水田里,俞敏洪覺得要再考一次。
母親心軟,她聽說江陰一中辦了個高考復讀班,她跑到城里,三天后給俞敏洪弄了個名額。
俞敏洪不知道母親用了什么關系,只記得她回來時天空電閃雷鳴下著暴雨。出現在門口的母親,是一個渾身滴著水的“泥人”。
一年后,18歲的俞敏洪考入中國最高學府北大。母親一高興,把家里的豬、羊、雞鴨全部宰殺,辦了三天的宴席。
俞敏洪在北大
背著兩麻袋行李進入北大,生活沒有如這個村里人想象得美好。
開學的自我介紹,因為口音,他被班長王強調侃說的是“日語”。游泳課,他的狗刨被全班人嘲笑。回到宿舍,夜談會上大家討論《約翰克里斯多夫》《第三帝國衰亡史》,他滿臉疑惑地說:
“這個考試考嗎?”
現實把一個農村孩子的驕傲擊碎,無可奈何的俞敏洪一頭扎進圖書館。每天凌晨四點,他到圖書館排隊,借來一堆書,一坐坐一天,深夜再回去。
當王強在學校里和外國人談戀愛,徐小平懷著音樂夢想寫出歌曲《星期天》傷春悲秋的時候,俞敏洪只能在圖書館里苦讀,并承包了宿舍打開水的任務。
多年以后,坐在豪華的辦公室里,俞敏洪回憶青蔥歲月,追女神、談戀愛都成為段子,唯一嚴肅的話題,是讀書。
他說,在北大,自己讀了將近2000本書。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教授。
徐小平 俞敏洪 王強
1985年,一直在北大成績倒數的他,成為了北大的英語老師。原因一是因為系里教師擴招,二是優秀的學生都選擇了出國。
在上個世紀,出國熱席卷知識分子圈層。在北大當了三年的老師,俞敏洪眼看著他的同學、同事甚至學生,都在美利堅邊刷盤子邊做美國夢。
班長王強給他寫信,一個細節擊中了俞敏洪。在美國刷盤子,一天能賺50美元。
而他拿著死工資,焦慮得不行。“每個月120塊錢,就12張錢瞬間點完,老婆還得抽走11張。”
他拿出當年考北大的勇氣和決心,備戰出國考試。1988年年底,他的托福成績考到673分,GRE考到超800分。在當時中國學生平均400-500分的年代,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雖然過了考試,但俞敏洪還是出不了國。當時出國讀書的路徑,要么靠申請國外學校獎學金,要么自己出錢。住在北大宿舍里的俞敏洪一樣都不占,他意識到一個嚴肅的問題:自己不得不靠自己掙錢去美國讀書。
搞錢,成了當時北大教師俞敏洪最重要的事。他利用北大的招牌和過硬的英語實力,開始在校外輔導機構擔任教師。
出國學生多,他的課就多。一個月下來,他能拿到一兩千元的工資。是北大工資的近10倍。
后來,他盤算著一個月一千多塊錢,攢夠去美國的錢太慢了,索性自己開了個培訓班。
白天,他是北大的俞老師,晚上,他就是附近出租屋里的俞校長。為了擴大規模,他在北四環的電線桿上貼廣告。
零下十幾度的北京冬天,他騎著自行車帶著漿糊桶和廣告紙,四處尋找電線桿。偶爾被學校里的學生發現,他不好意思,就說自己在做公益,清理小廣告。
廣告貼得到處都是,沒有辦學資質的他自然沒少被抓,也在學校背上了處分。在自傳里,俞敏洪這樣寫:
我的行政記過處分被貼在了北大當時著名的三角地,貼了整整一個月,也用高音喇叭播了大概一個星期,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名。
背上處分,分房子、提干、漲工資自然就沒了俞敏洪什么事,思來想去,1990年,他辭了職。“離開北大出去教書,掙的錢會比現在多很多。”
1991年,俞敏洪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攢夠30萬塊錢出國留學。
干上培訓機構后,貧窮又一次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這個目標確實定小了。靠著北大的招牌和生動的課堂效果,外加出國熱潮的涌現,新東方的學生規模迅速擴大。
到了1994年,俞敏洪帶領的新東方,營收突破千萬。彼時,他一直申請的美國學校,終于給他發來了全額獎學金,但俞敏洪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當你有兩萬個學生的時候,往家里一拎就是十萬塊錢啊,點錢的感覺把所有理想都消滅掉了。到什么國外讀書啊,當什么大學教授,就點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