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賦能、迭代、對齊、顆粒度、引爆點……成為互聯網黑話,高薪、996成為互聯網代名詞,年輕人一窩蜂涌入,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
但浪潮之中,一群高學歷年輕人走向反面。 “走,進廠打工! ”成為口號,在嘈雜的流水線上,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他們開足馬力向前。
海關總署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 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達到21.73億元,較2020年增長21.2%。 從江浙、大灣區一帶生產的商品,通過海洋流向全世界,中國制造成為經濟騰飛的基礎。
國貨崛起成為新的潮流。 在疫情中、在洪水中,國貨品牌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救援現場,過硬的質量和設計,贏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
制造業崛起的背后,年輕人投身制造業成為新的浪潮。 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前拿到4個offer,學生遭遇工廠哄搶,工廠一工難求等新聞頻頻出現。
近期,我們找到幾位高學歷進入工廠的年輕人聊了聊,希望揭開他們選擇的背后,時代的小小一角。
出生于1999年的劉振鵬心中,有一個不變的道理:真的學會一門技術,肯定是餓不死人的。這是比鐵飯碗更鐵的飯碗。
因此當身邊同學加入考研大軍時,他很早就想清楚了自己的出路:就業,去一個適合自己的舞臺。
出乎家人意料的是,最終他進了廠,整日忙碌在生產線上,即便他畢業于南通大學。
從很小開始,劉振鵬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學習很好的孩子,貪玩、會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但成績一直說得過去。
2017年,在江蘇高考的他考入了南通大學,度過了4年大學時光。他的專業是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和電子一半一半”。
互聯網成為熱潮之后,班上很多同學也開始學習電子信息類的知識,增加自己就業的機會。互聯網公司高薪的吸引力,讓很多同學向往。
劉振鵬卻不同。術業有專攻,他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我自己有自知之明,對計算機喜歡,不代表你們真的能把這一門弄通。”
對機械感興趣的他,最終的決定,是進入一家國產電冰箱生產廠,成為現場工藝技術員。
第一個反對的是母親。在老家人的眼里,大學本科畢業的他,“怎么就進了個工廠,每個月的工資還沒有我高。”
劉振鵬想得很清楚,他反復勸他們不要目光短淺,要看長期發展。
在工廠,劉振鵬的工作并非流水線上的工人,而是工藝管理,擔任工藝技術員。他每天上班,要向工人講述如何操作生產器械。
每一道產線每一個工人的操作,都是要根據他們出的作業指導書進行。這是一個復雜的工作,往往指導書出現后,還要根據原材料和生產工藝改進。
每當生產線出現任何問題,他需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將生產線停掉,以最快的速度分析、解決問題。產線上,一分一秒都是成本,容不得絲毫馬虎。
“生產是有嚴格標準的,很多也要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調整,有時候一個螺絲的位置、松緊程度或者尺寸,都會影響最后的生產狀態。”
他的辦公室就在產線旁邊,每天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辦公,在產線旁邊觀察和調整。這份需要耐心、細心和技術的工作,劉振鵬很喜歡。
他并不覺得工作枯燥,反而樂在其中:“我覺得要看自己怎么想,我是希望能夠接觸產品,產品的問題都會在產線上暴露出來。工作時間長了,能夠全面把洗衣機、烘干機的生產原理都了解透。”
有干勁,有想法,是劉振鵬內心的期盼,也是基于現實所做的選擇。
2021年大學畢業時,他本想繼續深造,但基于種種原因,最后只能選擇就業。“我也知道考研確實好,但以我自身的整體狀態,會給家庭帶來不小負擔,我也希望早點出來。”
從前上學,他每個月會收到母親打來的生活費,而現在就業后,每個月省吃儉用,他會將省下的錢轉給媽媽。
“我覺得三年讀研之后,工資的確會比我們高,但我相信我認真學,也能沉淀很多東西。”他篤定地說,“也不一定會比他們差到哪里去。”
出生于1999年的他,很清晰自己的選擇意味著什么。
從前讀大學時,閑暇時間他常常打游戲,如今下了班,他也開始翻起了專業書,主動學習更多的技術。
他告訴最人物,從大學進入社會,自己變得更加務實。“上學學的很多知識其實是用不到的,要在工作中不斷繼續學習。”
剛進工廠時,他還會有些焦慮未來發展,收入等。半年錘煉之后,他變得更成熟,也更加抓住當下。
這是工廠帶給他的變化。“要做好當下和手頭的事,我也不一定說只是為了完成工作那么簡單,也會在現場轉轉,拍照存檔回去學習,研究其中的原理。”
那些積累是他的財富。他渴望進步,一切的基礎建立在:“自己真正有了沉淀,有了本身,才是真的有所發展。”
為了打消母親的顧慮,入職不久他在拼多多上給母親買了一臺自己廠生產的洗衣機,“我媽非常高興,說是非常好用,要支持國貨,我聽了也很開心。”
他的眼光放得足夠長,希望每一件產品都有他凝聚的心血。
在無錫美的生產廠,劉振鵬的同事朱曉朵,已經拒絕了幾份工作,在行將畢業前。
作為河海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她選擇成為生產車間的一名員工,還是讓不少人驚訝。
每當親戚問起她的工作是什么時,她會很快講:在洗衣機廠上班,干效率的。“他們要聽不懂就算了,到此為止。”她說。
但從親人的關心中,她能聽出對方為她著想:“他們就會覺得你在廠里完蛋了,你全都受限了。”這是進入工廠的大部分人面對的尷尬。
出生于1996年的朱曉朵,對自己有更為清晰的認定。不好高騖遠,不妄自菲薄。
她說,過往的履歷給了自己選擇的籌碼。“人都會選擇到自己喜歡的地方,但每個人面對的選擇機會是不一樣的。”
在她眼中,人們遠離制造業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工廠往往距離市區比較遠。
“制造業要很多園區用地,這些資源比較貴,而且需要更多人力資源投入,所以制造業都在偏遠的地方,比如開發區。還有些事業部,往往會把產能陸續往偏遠的地方搬,降低成本。”
這對于向往都市生活的年輕人,是就業的一大阻礙。
另外的阻礙是,工廠的工作,并不光鮮亮麗。一個切身的感受是,作為女生,朱曉朵剛開始上班時,還會認真研究一下穿搭,化好妝。
“后來就覺得大家都那樣,我每天穿得再漂亮也是這樣,還不如舒服一點。”
女神熬成女漢子,源自于工作的要求。
在工廠,朱曉朵的工作十分復雜、高要求。
她入職輪崗后被分在洗衣機事業部,做效率管理相關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工人干活快不快,需要一個指標來體現。我們的工作是要提高每個工人的工作效率。”
提高效率,是工業制造的重要課題,從集團到事業部再到工廠、分廠,每一步效率提升背后,都是無數技術人員的努力。
提高效率工作復雜,她需要及時提供原材料供應,需要調整生產節奏,保證流暢度。產線上出現異常,便會耽誤生產,她和她的同事會幫助技術分析問題,解決生產效率難題。
“我們這個工作還是相對比較適合女孩子做的,只是工作環境在工廠而已。”
她常提起自己的一位研究生同學,畢業后二人選擇了不同的就業方向。自己進了工廠,同學去了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
對方的考核是從入職就開始的,高強度的培訓考試通過后,才可以正式入職。“按她說天天都在熬夜,一個月有半個月在通宵的那種感覺。當然收入也會高一些。”
一個在一線城市,一個在二線城市,工作節奏和生活完全不同,二人彼此羨慕。
朱曉朵選擇的背后,只是每個人對生活不同的理解。“很苦也不見得,我還覺得如果說能夠有非常明確的職業發展指導的話,我還是很愿意在這里待下去。”
朱曉朵曾提到,在工廠因為高學歷年輕人稀缺,很多年輕人的晉升很快,“早幾年來的同事現在已經做到分廠的二把手了,上升是很快的,只要努力沖就有很多的機會。”
同事余利軍就是一個例子。 盡管入職時間不足半年,出生于1999年的他,已經成為生產線上的小組長。
在工廠,他被譽為“報錯連環call化解員。”日常是,一天幾百個電話,幾百個異常,都需要他來處理。
在生產線上忙碌解決各種問題,協調生產,他常常忙碌到忘記吃飯,也成為工廠骨干人員。
2018年,還未畢業的余利軍,就進入美的無錫工廠實習,隨后在2021年正式入職美的。從員工做起,他與分管生產工藝的劉振鵬等人一起,協調生產。
在生產線上工作,余利軍認為是學習的最好機會。“剛來實習的時候就被工廠上了一課,真正生產是和所學不太一樣的,還是要腳踏實地。”
每天產線上的具體技術指標、生產要求、良品率是他需要弄懂的東西,半年時間他成長很快。
采訪那天,他很驕傲地說:“知道昨天小天鵝洗衣機出廠多少臺么?3100臺!”
當天的生產任務是2900臺,最終產出3100臺,直通率達到了107%。
今年春節,老家在云南大理的余利軍不準備回家了,他的理想是三年之內多攢錢,也希望事業上能更上一層樓。
想念父母,他也用拼多多給父母買了自己生產的洗衣機,“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過得很好吧。”
到工廠去,到制造業去,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也為制造業的騰飛助力。
朱曉朵的領導說:“95后的孩子跟80后,90前的孩子不太一樣,比較有個性、有沖勁。”
朱曉朵、余利軍、劉振鵬等人的身邊,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同齡人。劉振鵬的大學同學吳博文,和他在一個廠工作,專注于研發工作的他,將自己的技術申請了專利。
“日后想多研究機器人,用機器人和自己專利結合,提高我們工廠的效率,甚至提高全國的生產效率。”
余利軍入職時,是和不少同學一起來的。朱曉朵的同事李超,更是輾轉多地,參加校招進入工廠。
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加入制造業,不僅意味著制造業的崛起,也促成了國貨品牌的崛起。而制造業的崛起,也成為互聯網、服務業崛起的養料。
2022年1月20日,拼多多與美的集團達成了一份年度規模突破100億的戰略合作。根據協議,美的集團旗下全系品牌包括美的、小天鵝、華凌、布谷、comfee等產品均將入駐拼多多平臺。
除此之外,美的還將針對平臺用戶推出特別定制款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國貨。
“自入駐以來,美的旗下產品銷量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00%。過去一年,小天鵝品牌在平臺更是實現了從0至20億的爆發式增長。”美的集團中國區副總裁魏志強表示。
與此同時,拼多多在1月15日就正式啟動“2022多多新國潮”行動,并聯合100余家國產品牌,共同上線了首季“新國潮消費季”。
在首季消費季期間,拼多多特別設置了國產品牌專區,重點遴選家電、3C、服裝、日化、醫療等傳統制造業品牌進行專項扶持,持續助力制造業品牌擁抱新消費,實現新智造。
借助大國制造的基礎,越來越多的國貨品牌,在吸引年輕人加入的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
1月15日,首季“多多新國潮”消費季正式上線,用戶打開拼多多app,搜索“新國潮”“新國貨”等關鍵詞,即可一鍵下單新國貨。
2022年年初,在美的無錫工廠里,數百名員工聚集起來,舉辦了年會。
剛入職的劉振鵬,在員工培訓期間就表現良好,因此成為了主持人。這把他忙壞了,連著幾天練習串詞,跟著同事臺前幕后忙活,在拼多多上購買年會用品。
年會現場,年輕人和工廠老人相聚一堂,新舊交替中,大家把酒言歡。總結這半年的生活,訪談的大部分年輕人都沒有表現出不滿意。
在工廠,年輕人們一個清晰的感知是:工作會變得簡單,打交道的全部是機器,少了與人溝通的復雜。
一個簡單的工作環境,一家可以沉下心來做技術的公司,成為作出選擇更重要的原因。
每個人在采訪中,都提到了清晰的認知,和腳踏實地。
這是一群務實的年輕人作出的選擇,也是大國制造背后,時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