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撇一捺,是為筋骨。
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經歷種種磨難而不倒,書法藝術在其中功不可沒。
上世紀80年代,發起創立“中國書法家協會”, 組織中國第一屆全國書法展;
90年代開始,在央視連續三年面向全國觀眾教授書法知識……他是書法家楊再春,被譽為“擁有千萬學生的書法家”。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這位已然79歲高齡的老先生依然心系書法教育,還在抖音上熱心批改網友們的書法作業。
他相信,書法藝術的傳承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在抖音,傳統的書法藝術也在新老書法家們的傳承下,以各種新形式和新面貌,愈加煥發生機。
“一個人做好一件事很容易,但如果一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就很難。”
如果說一生只做一件事,于楊再春而言,這件事就是書法。
從6歲起,父親開始教楊再春寫毛筆字。每到寒暑假,楊再春便會在父親讀過的報紙上臨《多寶塔碑》。
童年時期的臨帖,對楊再春影響頗深。每天規律的練習,讓楊再春由“被迫”到自愿,進而到喜歡上了書法,真正開始享受練字。
誰成想,這一寫,就是七十多年。
初中畢業后,楊再春考入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預科班。15歲的少年,人生中第一次離開唐山老家,隨身攜帶著的,是一根毛筆。
1963年楊再春在北京體育大學訓練場
經濟困難的年代,練字的紙都很難尋得,楊再春便想了一個“土辦法”,用毛筆蘸水在桌上寫。時間長了,桌上的漆皮都被他寫得脫落了。
六十年代的北京,故宮博物館里時常展出明清兩代書畫作品。這對楊再春來說,是無比珍貴的學習機會。
他時常隨身帶著一個馬扎,備好毛筆、墨汁和紙,坐在館里臨摹,一寫就是大半天。這位好學的年輕人,很快引起了著名書法家黃高漢先生的注意。
行草書 二十條屏《李白·將進酒》 楊再春 書
潛心學習一年多后,黃高漢又為楊再春介紹了一位老師——著名書法家、當時中國書法研究社的社長鄭誦先先生。
在鄭先生的教導下,楊再春開始從漢魏刻石入手,沿歷朝歷代書法名家之路,遍臨名碑名帖。
這一學就是7年。這段高強度的學習對楊再春的書法生涯影響巨大。
1976年,楊再春和劉炳森、范曾、蘇士澍等人共同創建了北京書學研究會,五年后,又在此基礎上又共同創建了中國書法家協會。
上世紀80年代與書法界朋友留影 楊再春(后排左六)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會迎來了文藝熱潮,喜歡書法的人也越來越多。
北京各區的文化館組織起了書法班,楊再春時常去講課。
書法班的教授經歷,讓楊再春清晰地認識到,書法的普及教育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
書法教育是弘揚書法藝術的重要依托;書法教育到位,才能讓這樣的國粹藝術有機會被更多人喜歡上,才有真正的傳承。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視作為大眾傳媒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觀眾對于文化節目的渴求也日益強烈。
1990年,對于書法愛好者來說是個難忘的年份。那年夏天,由楊再春主講的《電視書法技法講座》節目在央視一頻道、二頻道播出。
楊再春的書法課也隨著電視信號,走進了千家萬戶,吸引了全國幾千萬書法愛好者。
21世紀以來,網絡發展迅猛,人類進入信息社會,書法藝術也有了更新的傳播載體和更多樣的傳播方式。
即便已經年過古稀,楊再春依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
他認為書法教育應當與時俱進,自己也應該進入“網絡角色”,嘗試多樣化的書法普及教學工作,讓更多喜歡寫字的人受益。
于是從2021年開始,楊再春便開始在抖音上以短視頻的方式將自己學習書法的心得分享出來。
包括“給網友批改書法作業”等各類短視頻,得到了90多萬粉絲的關注。
“楊老師,來收作業咯!”
在楊再春的抖音賬號上,常常可以看到給楊老師交作業的評論。學習書法,除了需要刻苦練習,同樣需要的是前輩的點撥和指導。
作為中國書法普及教育的先行者,楊再春非常注重借用網絡溝通的方式解答網友書寫過程中的問題,并為他們進行書寫示范。
早年楊再春
這其中,有位廚師書法愛好者許林才讓楊再春印象深刻。
“我在廚房做了多久,練字就有多久。”
許林才從小學三年級便萌生了對書法的喜愛,奈何家中貧寒,許林才讀完小學便開始去深圳打工。
1994年,年僅14歲的許林才在餐館做勤雜工,摘菜、洗菜、洗碗、倒垃圾......廚房總像是有干不完的活兒。
許林才常常從早忙到晚,只有中午閉店到下午開餐之前才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高強度工作的間隙,無疑是勞累的。當其他同事在睡覺、打游戲時,許林才選擇拿起毛筆。
關鍵詞: 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