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3月13日,《長津湖之水門橋》上映第41天,累計總票房達到了40億元,接下來會向40.5億元進發。
加上《長津湖》的57.75億元票房,兩部電影的總票房達到了97.75億元,最終可能突破98億元,走到更高。
那么,這部被認為是中國影史上最貴的電影,到底能有多少凈利潤?誰是背后受益方?它是國產片中最賺錢的嗎?
兩部《長津湖》凈利預計超20億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長津湖》總票房57.75億元,除去已計入的線上售票平臺的服務費,分賬票房53.72億元,再扣掉電影專項基金、稅費、影院的分成等,最終片方能分到凈票房的約39.25%,也就是21.08億元。
《水門橋》總票房40億元時,凈分賬票房36.94億元,片方分賬約14.47億元。
兩部電影的片方分賬加在一起達到了35.55億元。
片方分賬再減去前期的制作費、上映前的宣傳和發行費,最后才是凈利潤。
關于《長津湖》的成本,并沒有官方透露的數據。主控出品方博納影業老總于冬提過,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投資規模、制作規模最大的一部電影。
此前我們知道的是,奇幻片《阿修羅》據傳投資額1億美元,張藝謀的中美合拍大片《長城》據傳投資額1.35-1.5億美元,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號稱總投資30億元,但它們實打實花的可能都不比《長津湖》多。
根據外媒最早的報道,《長津湖》制作預算是2億美元,比好萊塢大制片廠體系里的戰爭片《1917》《敦刻爾克》等都要高出很多。《1917》制作成本9500萬美元,由環球影業發行。《敦刻爾克》制作成本1億美元,由華納兄弟發行。
好萊塢大制作的預算基本是在1-2.5億美元這個區間,2億美元算頂級大制作。比如2018年上映的《侏羅紀世界2》花了1.7億美元,2019年上映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花了2.75億美元。超過3億美元的很少,比如《復仇者聯盟4》花了3.56億美元。
《長津湖》如果真的花了2億美元在制作上,那在中國影史上確實算首次。2億美元以當下匯率換算成人民幣約12.68億元。
《長津湖》拍得很艱難,2019年底已經在遼寧丹東建組,但因疫情不得不撤回,拖到2020年10月才重啟拍攝。幕后工作人員多達1.2萬人,拍攝過程中使用的技術公司有八十多家,分布在全球各地。
疫情導致停擺再拍的損失,加上為完善第二部的補拍,可能最終的制作成本已經超過了最初的2億美元預算。
《長津湖》是在國慶檔上映,《水門橋》是在春節檔上映,都是熱門影片熱門檔期,宣發支出預計不會少。
根據過往經驗,一部大片的宣發成本一般都要過億,在最瘋狂的年月里,一部大片的宣發費能達到制作費的30-50%,甚至1:1,或者更高。
但是影市熱錢退潮,電影公司遭遇資金荒,加上票補逐漸淡出市場后,宣發上的消耗可能已經沒有以前那么多了。
我們做個假設,假如《長津湖》前后兩部的制作、宣發總成本加在一起是15億元左右,那35.55億元的片方分賬減去15億元總成本,凈利潤為20.55億元。
吳京公司作為第七大出品方分票房
《長津湖》主要出品方7家,聯合出品方9家,發行方4家。《長津湖之水門橋》主要出品方7家,聯合出品方16家,發行方1家,聯合發行方7家。
因為本質上這是一部電影分成了上下兩部來上映,所以兩部電影的主要出品方是一致的。
這7家主要出品方中,最大贏家是主控制作、出品、發行的博納影業,它承擔了最大的風險,也相應獲得最大的回報,不僅作為投資方分投資收益,還作為發行方拿發行費,并且擁有電影的各項版權,包括網絡播映版權。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大出品方分別是八一電影制片廠、華夏電影、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全是國企背景。
第六大出品方是背靠阿里集團的阿里影業,阿里影業是博納影業的第三大股東,持有后者7.72%股份,這也是阿里影業為什么能拿到這么大投資份額的原因。
第七大出品方是北京登峰國際。這是演員吳京的公司,由吳燕擔任法人,凱燃(上海)影視文化工作室持股90%,旋嵐(上海)文化工作室持股10%。凱燃由吳京100%實控,旋嵐由吳燕100%實控。據網傳消息,吳燕是吳京的姐姐。
作為第七大出品方,北京登峰國際占多少投資份額并不清楚,但20多億凈利潤里它肯定能分不少,即使是僅占5%的份額,也有1億多的凈收入。
聯合出品方里有中航工業產融控股、華文映像、內蒙古電影集團、合歡影業、重慶電影集團、英皇影業、抖音文化、歡瑞世紀聯合股份、浙江和頌文化、保利影業等,不過,這些公司占的份額可能都很小,全是跟著喝湯的小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