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在竹林里,被冒尖的雷筍尖頂到腳底板的時候,浙江臨安於潛鎮的鮮筍交易市場就熱鬧了起來。
雷筍,因早春打雷即出而得名。每天清早,四里八鄉的筍農將一簍簍雷筍,順著下山的繩索,送至天目山腳下。收貨的小貨車早已等候在此,細雨落在車窗上,雨刷咯吱作響。稱重、裝車、插上擋板插銷,小貨車成群結隊地從山中駛出,匯聚在交易市場。
日上三竿,經過篩選打包,雷筍裝進泡沫箱,再次被搬上車,以交易市場為圓心,小貨車開向四面八方,聞名已久的臨安雷筍被銷往各地。
夕陽下,山中炊煙四起,小貨車陸續歸來,互相鳴笛示意,年輕的人們從駕駛位跳下來,車斗里殘留的春泥消解了汽油的味道。
幾年前,他們爭相恐后地走出山村,如今正相繼返鄉,沿著同一條路,留下更深刻的車轍和腳印。
30歲的俞凱是交易市場的熟面孔,是當地最大的商販,全鎮半數以上的鮮筍都是借由他之手賣出。
俞凱
隨著夜幕降臨,俞凱從於潛鎮驅車回到泗洲村的家中。為了方便運筍,家家戶戶的房子都是沿公路而建,一眼望過去,誰家的房子高,日子就更好。俞凱家的小洋樓足足有4層,建于20年前,是父親俞金江的手筆。
2000年,泗洲村的稻花香飄了最后一年,農戶們由種稻為生改為賣利潤更高的竹筍。加工稻谷時脫下的礱糠,像棉絮一樣厚厚地覆蓋在竹林里,等到氣溫合宜時,筍會從里面冒出來,筍尖色澤潔白如玉,筍身豐腴肥碩。
覆蓋著礱糠的雷筍
很快,泗洲村成為有名的小康村,竹筍改變了村民們的生活,也影響了俞家兩代人的人生。
泗洲村被竹林包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十畝竹林,但俞凱第一次上山挖筍已是讀初中的年紀。
在他年幼的時候,父母常常帶著一身傷進家門,在山里討生活,遭遇蚊蟲蛇蟻,亦或是被樹枝劃傷、在青苔邊崴腳都是常有的事,他們很少同兒子講起這些,也從不帶他上山,直到叛逆少年鋒芒初顯,父母才想讓大山給他點教訓。
父母帶他去采的是紅殼筍,長在高海拔的斜坡上,采筍人卷起袖子和褲腿,依山勢而行,一手抓住粗壯的竹子保持平衡,一手掰筍。俞凱的任務是將這些筍裝袋背下山,一袋三四十斤,從山頂到山腳,一趟走下來要休息很久,第二天更是腰酸背痛。
“從那之后,感覺還是讀書好”,俞凱說。
俞凱與父母
20年前,為了保證鮮筍賣個好價錢,筍農們會拼車到杭州出售,父親俞金江看到商機,成為村里最早一批竹筍商販,靠著一輛小貨車打開了江浙地區的竹筍市場,站穩腳跟。父親希望有一天兒子可以走出山村,到更大的世界,所以每到周末,十幾歲的俞凱就成為單排貨車副駕駛的常客。
彼時,俞凱的母親負責到農戶家收筍,凌晨出門,由于當年種植戶分布分散,小小的於潛鎮轉來轉去要開上一百多公里。父親負責將收來的筍送往杭州、嘉興、上海等地的農貿市場。遇上行情不好的時候,就在街上擺攤零售。
這其中,去上海是最辛苦的。由于那時高速公路尚未建成,單是路上就要花費五六小時,趕不上白天的市場,只能下午出發,追趕第二天凌晨的收購高峰。
每周六中午過后,父子倆帶著母親準備好的晚餐出發,零點左右,抵達上海的農貿市場,成千上百輛貨車以不到半米的間隔擠在一起,把市場圍成一個迷宮。忙于交易的市場很熱鬧,停下來的駕駛室里異常安靜,俞凱窩在副駕駛,早已睡著。父親輕手輕腳地下車,不一會兒便揣著一沓鈔票上車,他細細地點了兩遍,從中抽出一張,預備帶兒子買幾件玩具。
天亮之后,小貨車經過上海的某家大商場,向西南方向駛去。車上,男孩擺弄著新玩具,男人的手上磨出更厚的老繭,父子倆的說笑聲隨著道路顛簸起起伏伏,在回家的路上,思緒飄向更遠的未來。
這一代農村年輕人長大的過程,是離村莊越來越遠的過程。
俞凱深知父輩的辛苦,不想在土地上搏營生。而父親打下的基業也滋養著他腳下的土壤,從山上的竹林,變成了城市的人海。他原本在杭州開了一間小店,售賣裝修建材,但村莊的味道和鄉人的幸福,一直是他心中的牽絆。
2019年前后,他回家探望,能明顯感覺到父親比往常沉默。20年前,只有泗洲村人種筍,20年過去,臨安的農民們都鉆進了竹林。隨著市場需求飽和,筍價就一天不如一天,“你今天硬撐著不賣,第二天、第三天價格只會更低,低到幾乎和運輸費拉平,就賺不到錢了”。
2020年,春露冷若冰的時節,父親又提著挖筍的鏟子出門了,不知是不是自己長大成人的緣故,俞凱覺得父親的背影越來越單薄。
父親拿走一把鏟子,墻面釘子上還余一把。這種鏟子是特質的,是臨安筍農智慧的結晶。梯形的鋼片與竹竿形成一條直線,看上去又細又長,在細雨浸潤的泥土里,順著筍的邊緣挖土,輕輕一撬,筍便出來了,可以確保不傷根,以利竹根再生竹筍。
從俞凱記事起,家里就有這樣一把鏟子,20多年過去,筍農是時候拿起新農具了。
基于之前空閑時在拼多多上賣天目山小香薯的成功經驗,2019年底,俞凱打算試試將父親的雷筍生意轉到線上,迎面撞上了突如其來的疫情。
由于獨有的松軟黃土和礱糠保溫,第一茬臨安雷筍在春節前就會冒尖,但疫情導致周邊的農貿市場封閉,加之物流快遞進村困難,往年數十輛貨車進村收筍的繁榮場景不再。
筍農們沒有其他工作,春筍是他們一年的指望,可即使他們把價格打到底線,依舊無濟于事,至于賠上人工費制成筍干,更是賠錢的買賣。
賣不掉的雷筍,只能爛在家里。雷筍的保質期極短,堆在地面,最多三四天就會開始冒熱氣,這代表已經從筍心開始變質。筍農只能將一車一車的爛筍拉到垃圾站傾倒,或是運回田里做肥料。同時還不能停下上山挖筍的腳步,“一雷滿山筍,一夜長七寸,今年不挖,來年春天竹林連人都進不去了”。
彼時,雷筍的熱氣和筍農吞吐的香煙味兒一同飄向空中,村里彌漫著春筍腐爛的味道。俞凱心想:全國的市場都在經歷封閉,線下不靈,線上一定靈。
他先是將自家竹林的雷筍搬到了線上,很快戰線在全鎮拉開,一個春天過去,於潛鎮50%以上的筍,都通過俞凱的拼多多店鋪跨過了疫情封鎖線。
做雷筍生意,時間是一道坎。因為每時每刻,筍的鮮味都會改變。
2021年,屬于俞凱的第二個春筍季過后,他在於潛鎮建起了一座近500平米的鮮筍冷庫。
之所以要夠大,是父親的經驗之談,“我父親講雷筍自體散熱,堆得太高會加速變質,只能平鋪在地面上”。而冷庫的作用并不是長期儲存,“剛挖來的筍,經過太陽照射,如果直接打包,別說天南海北,到上海就已經爛掉了。必須先送進冷庫降溫,打包過程中也要開著電風扇。如果快遞員來得遲一會兒,打包好的筍會立刻被送回冷庫。”
“一個熟練的筍農6個小時,也只能挖兩三百顆筍,不能讓這些辛苦換來的筍,壞在我們手里”,俞凱說。
雷筍上路也是分秒必爭,為了能以最快速度送到買家手中,俞凱找到自己的發小,在快遞公司做主管的李杰。
李杰年長俞凱6歲,兩家的房子相距幾百米,小時候,俞凱跟在李杰身后跑,長大后,俞凱卻成了李杰在拼多多電商之路上的引路人。
早在2020年,李杰便為俞凱的雷筍生意提供快遞支持,看著發小的店鋪從最初的每天幾十單、到幾百單、再到過千單,李杰也動了回鄉賣筍的心思。
在頭一年初試水溫之后,2021年,在俞凱的幫助下,李杰從快遞公司辭職,全職經營網店,全心研究電商平臺規則、租倉庫、做品控。
他認為電商勢頭很好,并且與傳統的經銷方式相比,電商更容易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目前,俞凱和李杰的兩家店鋪處于發展和起步兩個不同階段,彼此之間的數據經過比對,可以優化各自的產品結構。
“比之前我單打獨斗好多了”,俞凱說。
如今,俞凱的拼多多店鋪日均訂單在五千至六千單,高峰時日均可破萬單,位列拼多多平臺“竹筍暢銷榜”第一名,一年的銷售額超過一千萬,李杰也有四五百萬,訂單最遠銷往新疆、內蒙古等地,臨安春筍的底氣,也一單一單地建立起來。
曾經,父親用20年時間打通江浙滬的雷筍市場,如今,俞凱用3年就將臨安雷筍送上了全國人的餐桌,然而破土之后,拔節的聲音更加熱烈。
又是一個雷筍季,從1月開始,俞凱每天早上8點到倉庫,晚上9點回家,每天工作13小時,打單機不停地吐出一張張訂單。
期間,時不時有電商新手上門求教,俞凱一邊忙活手頭的事情,一邊有問必答。他并不介意為自己培養競爭對手,認為一個人掙錢,不如帶老鄉一起掙,“這里需要互聯網,只有做的人多了,雪球就會滾起來,紅利才會來”。
他心里既有野心的翻騰,也有鄉村的圖景。從前,只有過年幾天,泗洲村的年輕人才會呼啦一下出現,鞭炮味還沒有消散,就呼啦一下全都不見了。現在,不僅村子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年長者也活躍了起來。
在俞凱的倉庫,有40多個員工,過去都是村子里的老筍農。一車雷筍送來,女人們負責把老根切掉,再按照品質篩選、按照大小分類;男人們則負責打包、搬貨。
風來了,竹林蕭蕭,簇簇拔節,筍農們一頭撞入新的故事中,情節快到每一天都不一樣。
一個月前,俞凱和李杰商量想試試直播帶貨,便在朋友圈發布招聘消息。通過面試的是同村的兩個寶媽。兩人之前都只是在家帶孩子、料理家務、幫老人挖筍,沒有直播經驗,但俞凱樂意讓她們試一試。
“因為她們是最熟悉臨安雷筍的人,會挖、會看、也會燒筍”,他說到。
或許,假以時日,她們也會成為像俞凱一樣的“新新農人”。據拼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平臺“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
作為農產品電商第一大平臺「注」,拼多多的情況折射出全國的返鄉創業大潮,像春筍的內里,怦然充盈,開始一寸寸向上拔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再向上,沖破泥土,掀翻石塊,勢不可擋地沖向新世界。
臨安於潛鎮交易中心到中午就逐步恢復安靜,因為上午的筍最好吃,村民們也至今保持著凌晨挖筍、上午賣筍的習慣。
一上午的喧鬧過后,廚藝好的人從切筍的墩子上起身,隨手拿起一籃帶著泥的雷筍走進廚房。
和冬筍需要費力切開、剝幾顆才夠一盤不同,臨安雷筍的個頭很大,外面只有一層薄薄的筍衣,個個都帶著清晨竹林濕淋淋的春天氣,紅籜白肉,墜地即碎。
倉庫一角,有一口足夠燒幾十人飯菜的大鍋,用自家草豬肉制成的咸肉切大塊,新鮮的小蔥隨意挽成一個結,再倒進光滑鮮亮的筍肉,本來俗氣的肉湯,立馬變得靈動起來,又鮮靈又醇厚。
爐火上的湯水,汩汩地翻滾,香氣升起,干完活的人們端著碗聚集在鍋邊,春筍的清甜間咂摸出油脂的咸香,一口一口,小村莊的春光正好。
注:據2020年、2021年拼多多財報顯示,2020年,拼多多農產品GMV超過2700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零售平臺。2021年,拼多多累計產生了610億件訂單,同比增長59%。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