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娛樂圈怪像又添一個。越來越多的流量藝人,只要有新的影視作品播出,總會看到相關的演技熱搜。
話題詞條的形容詞也開始五花八門——絕絕子、有靈氣、炸裂、破碎感、劇拋臉、破防,試圖對大眾進行洗腦。
但點進去一看,評論區大都是粉絲吹彩虹屁與路人群嘲的激烈交鋒。導火索在于,有的熱搜所謂的“好演技”,就像虛假廣告,甚至達到令人要下反詐app的程度,而粉絲還要閉眼夸,難免觸發旁觀者的逆反心理。
內娛流量藝人營銷演技的頻率與力度逐漸內卷化,仿佛上個熱搜就能增加作為演員的含金量。
可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審美不會輕易被帶偏,反倒加深了對流量藝人的嚴苛審視。
01
熱搜式演技,“含水量”多少?
在微博搜索“演技”關鍵詞,會出現一些詞條,大部分與流量藝人關聯,從頂流小花小生到歸國愛豆,側面反映了流量們是演技營銷的“大戶”。
隨便點進一條演技熱搜,以流量藝人為主角的圖片、小作文和短視頻等各種物料闖入眼簾,儼然一場演技大賞。
喜提熱搜的演技,究竟是名副其實還是言過其實,不需要多高深的專業知識,以普通觀眾的視角就能肉眼可見。
看過流量們的演技熱搜,會發現一些被吹捧實則拉胯的演技大致分為四大派系:
一是面癱式演技派。《致命愿望》里的范丞丞演的裘文東因為“白切黑”、人設由高冷變瘋批,他跟父親爭執的那場哭戲被稱為“爆發力強”,可表演時除了流下一滴淚和皺眉,面部表情再無任何細微變化,看不出人物此刻的復雜情緒。
《你微笑時很美》里的程瀟,也幾乎全劇一個表情。即便跟男主曖昧擦出火花的戲,也只是眼睛睜大、嘴巴嘟嘟向下撇。不止路人,就連一些事業粉都看不下去。
二是浮夸派。《相逢時節》里跟對手演員不在一個表演頻率的張藝興,臺詞節奏、肢體動作和表情的分寸感拿捏失當,此前的《掃黑風暴》他也暴露過用力過猛的類似問題。
《影帝的公主》里的周潔瓊,同樣被吐槽五官亂飛,無論現代戲還是戲中戲的古裝戲,表演基本都是夸張畫風。
三是不合時宜切換表情的跳脫派。頂著半永久妝容的鞠婧祎,在《嘉南傳》播出時竟出現“一個人可以演七仙女”的熱搜,劇拋臉的宣傳噱頭與她以美為先的表演法則嚴重割裂。角色應跟隨規定情境變化的情緒,掩蓋在鞠婧祎“木頭美人”的定位下。
《才不要和老板談戀愛》的黃子韜,也屬于這類。本色出演消解了角色維度的豐富性,用自身的下意識反應去表演,在高冷與浮夸之間隨意切換。
四是因演多了內核趨同角色導致程式化思維的套路派。《斛珠夫人》的男女主陳偉霆、楊冪,形成了基于肌肉記憶的條件反射表演方式,角色的立體度被削弱。
與熱搜貨不對板的那些流量藝人的演技,營銷水分有多大不言自明。
但有些熱搜卻能實打實證明流量藝人的演技。
在《長津湖》《奇跡·笨小孩》多部影片中表演細膩且直抵人心的易烊千璽,和《親愛的,熱愛的》《余生,請多指教》里表演生活化的楊紫,正是流量與演技兼具的代表。
這類演技營銷的“含金量”相對較高,粉絲向路人安利偶像的底氣就來自熱搜里的圖文和小視頻。
02
人均“演技大師”,誰是幕后推手?
流量們不一定都讀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可一點也不妨礙他們變身“演技大師”。修煉之道的核心,在于轟炸眼球的營銷。
流量藝人因演技營銷成為熱搜常客,離不開內外因驅動。
據最近微博發布的2021娛樂白皮書顯示,轉型的偶像里近60%選擇做演員。競爭壓力變大,為盡快在影視圈站穩腳跟,不得不宣傳演技。
其中既包含藝人的私心,也有背后經紀公司在撐腰。
要知道,流量藝人的身價跟經紀公司的商業價值緊密掛鉤,哪怕明知前者交出的表演成績單平平,后者仍會在“籌碼”身上砸宣傳費去增光添彩,以完成宏觀層面的KPI。
一個佐證是,熱衷演技營銷的跨界愛豆有一部分來自以偶像練習生培訓造星起家的樂華娛樂,如旗下的王一博、范丞丞、李汶翰、孟美岐、吳宣儀、程瀟。
上個月,樂華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指出公司2019年-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6.31億元、9.22億元、12.9億元,三年間增長率均保持在40%以上,凈利潤分別為1.19億元、2.96億元、3.95億元。
其中占比最大且逐年增長的正是“藝人管理業務”,從2019年的84%逐漸上升至2021年的91%。而藝人管理業務包括了藝人“商務代言”和“影視、綜藝”兩大部分。
招股書還提及,藝人管理的不可控要素,例如極度依賴藝人形象、無法掌控觀眾對藝人的偏好等。
重度依賴流量藝人的樂華,在能力范圍內降低潛在風險的一個方法,就是用演技營銷為旗下跨界表演的藝人維護口碑和保持熱度。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愛豆營銷演技是內娛偶像產業發展至今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畸形產物。
可演技不夠、營銷來湊,很難不讓人抵觸“演技大師”這個充滿違和感的標簽。
與此同時,前后浪夾擊,加之“流量”變成敏感詞的大環境,將主攻影視領域的一些流量花生逼出了舒適區。
無論轉型或樹立專業度,要想在行業寒冬中夯實競爭力的自救行為生效,演技營銷是助推劑。
《段橋》的王俊凱、《人生大事》的朱一龍,外形和表演全都徹底顛覆自我,而表明與“流量”割席決心的直觀方式,就是不斷營銷演技來證明自己的“蛻變”。
至于大眾是否買賬,見仁見智。就像#馬思純王俊凱訓練演哭導演#的熱搜下,不出所料再現粉絲與路人兩極化意見的景觀。
此外,在影視作品宣傳期,片方一般會借助流量藝人為作品引流,主創站臺為其演技背書則是營銷的標配。
但并非助陣人越重量級,就越能保證流量們的演技有質的飛躍。不到接受觀眾檢閱的最后一刻,答案就未知。
王一博搭檔影帝梁朝偉主演的電影《無名》,得到博納影業董事長兼該片總制片人于冬的贊賞,吊足胃口。
孟美岐在新片中的表演獲得該片導演力挺,換來的卻是撲街票房和對其演技的質疑聲。
一旦揭開營銷面紗,發現真容與想象的落差大,受到反噬的不僅有流量藝人,還有那些利益關聯者。
日前,人民日報發微博點評,指出“一些影視作品制造噱頭,只見流量、不見內容含金量,利益先行、唯流量論,對文藝創作產生嚴重傷害。影視作品過度營銷贏不來觀眾的心。”
流量藝人就像塊倒置的磁鐵,吸引了“同極”的贊美,排斥了“異極”的批評。混沌的輿論場,鮮花掌聲與臭雞蛋從四面八方朝他們涌來。而流量們是躲在資本提供的避風港,還是淪為資本的擋箭牌,或許都由不得自己。
如今,演技營銷主要集中在幾個方向:哭戲、眼神戲、微表情、共情力、臺詞,幾乎囊括了聲臺形表。原因不難理解。
一方面,流量藝人希望借此凸顯所謂的表演信念感和“真聽真看真感受”的體驗派方法論,但殊不知自欺欺人或盲目自信,會更加暴露短板,授人口實;
另一方面,自詡為“高光”的演技片段被濃縮剪輯成短視頻或制作成動圖,這些符合碎片化傳播規律的物料,通過微博等社交平臺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能快速吸睛并打入下沉市場。
且不論引發好評或差評,有關注總比影視作品悄無聲息收官要好,至少能證明流量藝人的演技在公共空間具有討論價值,營銷目的之一便達到了。
03
內卷營銷,演技就能破圈?
以演技營銷為中心構建的場域,參與者包括流量藝人、片方、經紀公司、粉絲、大眾,站在統一戰線的前四者通過勢能疊加,搶占后者的注意力。
因此,演技熱搜不僅頻繁出現在影視作品播出期,由于同行的內卷還開始了前置,滲透到影視產業鏈的上中游。從官宣定角到作品拍攝殺青再到定檔之前,都不時能看到作為主演的流量藝人的熱搜。
演技營銷越來越卷,效果卻大相徑庭。
顯然,對演技在線的流量藝人,適當營銷是助力,但不意味著一定能破圈。營銷能發揮多大作用,與作品品質的優劣休戚相關。換言之,流量藝人能否憑借演技出圈,作品是基石。
易烊千璽、楊紫這類受到好評的流量藝人,無不是因為爆款作品的賦能,再加上在導演的調教下付出努力,才擦亮了演技招牌。
好作品+好演技+營銷,流量藝人演技的出圈概率則大。
對另一些演技有待提高卻硬要“住”在熱搜的流量藝人,其想通過營銷來證明自己并扭轉大眾風評的愿望往往會落空,而且還容易口碑翻車、敗壞路人緣。
過度營銷甚至成為他們事業發展的阻力。
上述反例比比皆是,反復證明了演員與愛豆之間的確存在難以擊穿的壁壘。畢竟連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前輩張藝興,至今都難逾越這道鴻溝。
不得不承認,多數流量藝人的演技存在一定風險。當拉胯表現拖累影視作品逐漸成為常態,過度的演技營銷又放大了這種負面效應,由此觸發的粉絲、職黑與路人三方口水戰的“飯圈”亂象行為,極易踩到紅線。
一些流量就算演技出圈,也大都因為被群嘲而出圈。
而且,演技營銷不止尺度與節奏要把控好,方向也很重要,否則會起到反效果。
《與君初相識》播出時,出現了一個#任嘉倫30秒6種情緒切換#的熱搜,本意是想通過幾場高光戲體現他在不同情境下精準切換情緒的演技,但為了噱頭造出的迷惑詞條反而加深了路人對流量的沉錨效應,宣傳效果與預期背道而馳。
楊超越在《且聽鳳鳴》“本色出演”的熱搜,《摩天大樓》剛開播就喜提的楊穎哭戲熱搜,同樣因為營銷方向跟大眾認知的錯位招來反感。
雖說演技高低無衡量標準,但觀眾心里有把尺,內卷營銷無異于加速了大家對流量藝人演技的“免疫力”,真的大可不必。
與其花心思營銷演技,不如流量們精進演技、創作者好好打磨作品、經紀公司拓寬業務鞏固護城河。
只有當陷入這個怪圈的每一方都轉換心態,用長期主義思維各司其職,自然會收獲好回報,被擾亂的行業秩序也才可能重回正軌。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關鍵詞: 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