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月不尋常。
在這個春天,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無數防疫人員日夜堅守,全市居民閉門不出、配合抗疫。
4月12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超過2.6萬例,仍舊處于把疫情圍住撈干階段。
特殊時期,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不少家庭處在孩子沒有尿布換、沒有奶粉吃、沒有輔食喂的窘迫之中。
城市的毛細血管中,一群人為此拼盡全力。 疫情之下,仍有溫情奔流。
4月9號,凌晨四點。
95后司機魯陽陽在睡夢中接到一通緊急電話,“有批奶粉的貨要立刻送到上海去。”
他頓時清醒了。
在魯陽陽之前,公司已經打電話詢問了好幾個司機,均被拒絕。畢竟,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前往上海,任誰看都不會是一件輕松的事。
有過五年入伍經歷的魯陽陽沒有猶豫。他主動請纓,“只是覺得應該要為疫區的寶寶們做點什么。”
確認自己的健康碼沒有問題后,魯陽陽立即出發前往蘇州大倉。在他面前,兩千多箱奶粉正在悉數裝車,公司已經準備好了防護服、口罩以及方便面、面包和瓶裝水。
“基本上是一天的物資。”
初春的蘇州,早晨尚有些陰冷,因為走得急,魯陽陽并沒穿太多衣服。凌晨五點半,擦著熹微的晨光,魯陽陽驅車60公里進入了上海青浦區。
做貨車司機以來,魯陽陽走南闖北去過不少地方,卻從未見過這樣的上海。
安靜的街道,透著一股不尋常的蕭瑟,除了防疫人員和交警同志,路上再無其他行人和車輛。
經過了五個檢查卡口,魯陽陽終于進入了物流倉庫所在的松江區。每過一個檢查站,魯陽陽都要解釋車上的物資是小孩子需要的奶粉,這會對通行速度有所幫助。
但貨到了,卸車卻沒能如期完成。魯陽陽此行的目的地分屬松江區的三個倉庫,因為疫情管控,倉儲人員到崗依舊困難。
而此時總部的電話是一個接一個的不停,詢問他的境況,詢問卸貨的進度……他知道,電話里的催促和焦急,都來自于電話外一群媽媽們的焦慮和不安。
可4月9號當天,魯陽陽只完成了一個倉庫的卸貨,這意味著,他要在上海至少再多留一天。
安靜的上海街道
既定的行程被打破,些微恐懼襲來,總部那邊也發來慰問和支持。為了將風險降到最低,總部建議魯陽陽“盡量不下車、不離車”。當晚,他把車停到附近馬路的公交車站臺上,直接在車里和衣而眠。
但一想到寶寶口糧的問題,入睡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
來上海送貨這件事,他至今都還未告訴家人。在安徽老家,他有妻子和一個兩歲半的可愛寶寶。
初為人父,魯陽陽感到肩膀上多了許多責任,也更加清楚保障寶寶的口糧,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有多么重要。
除了魯陽陽,散布在各地的一線司機們也都面臨著切實的困難。
因為各地防控政策的差異,很多司機即使行程碼不帶星號、自身有陰性核酸證明依然無法抵達目的地。
現實的狀況是,假設貨車路過風險區,司機的健康碼便可能彈窗,處理起來甚是麻煩。多位司機因為這種情況被原路遣返,一些司機甚至只能在關閉的服務區入口處滯留。
員工在緊急卸貨
司機聶宏偉主要負責在蘇州高速范圍的奶粉運送。
4月1日以來,他連著在服務區里滯留了四五天,車上準備的水和食物都已經消耗殆盡。
那些天,聶宏偉基本喝不上熱水、上廁所也成問題,但這些生活需求于他而言還算能忍受,最著急的莫過于耽擱在路上的這些時間。
聶宏偉做貨運一兩年,自己的小孩剛上初中。作為父親,他理解疫情區急需物資,想讓寶寶吃上口糧的心情。
他知道,身后的貨廂里,裝的不僅僅是30噸的貨物,更是4000多箱的奶粉,這關乎幾千個寶寶的成長與健康。
因著共同的牽掛,貨車司機們的心情相較運輸其他貨物時更為焦急。
上海疫情爆發以來,隨著各地貨運線路愈發緊張,調度的難度也在加大。
在路上的前線司機
最近的半個月,寧信凱的手機都要被打爆了。
寧信凱,是飛鶴奶粉的物流負責人。
連日來,為了保障疫情期間的奶粉運輸,寧信凱和其他總部的調度人員幾乎日夜在崗。他每天都要撥打數通電話確認前線情況,同時還要匯總分析司機遇到的實際困難,并在第一時間著手提供支持,力保奶粉順利抵達。
長途貨運本就充滿不確定性,疫情期間仍在一線堅持運輸的司機們,每天都面臨著“壓力大、行程遠、風險高”的現實問題。
但寧信凱清楚,奶粉作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一旦出現斷供,后果必然不堪設想。
他囑咐司機們,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同時務必將奶粉準時送達。
看著一個個前線貨車司機吃住在車里,只為盡早送到奶粉,寧信凱心焦不已。但疫情當前,也只有克服一切困難,力保供應這一條路可走。
“希望疫情早點過去,我們難一點苦一點沒關系,主要是要趕緊把奶粉送過去。”
“她寶寶只有6個月大,是來上海做肝移植的,但是因為疫情只能先在酒店隔離,到處也買不到奶粉和尿布。”
每次遇到這樣處在“危機時刻”的寶寶,曹晶都感到無比心疼。
曹晶是飛鶴奶粉的一名基層門店導購。
這位帶著孩子來上海治病的貴州寶媽,輾轉通過幾個朋友介紹才找到曹晶。
想到對方人在異鄉又沒有購買渠道,孩子還在生病,曹晶趕緊安撫對方的情緒,“我把她缺的奶粉、尿布能給她配的都配了。”
這對她來說,是一件格外重要的事。
故事要從兩個星期前說起。
3月31號,在上海浦東新區,36歲的曹晶全副武裝地往家里運了二十多個大箱子。
她有兩個寶寶,最小的一個寶寶剛滿五歲。但這次“囤貨”,她卻并不是為了自己的寶寶。
那一箱箱的貨品,都是她緊咬著牙跟地區經理爭取來的。
疫情爆發后,她被封在了小區。接到不準出小區的消息后,曹晶開始擔心,“大家都被隔離了,門店沒有人,寶寶的口糧怎么辦?”
用板車拉來的奶粉
孩子永遠是母親最大的軟肋。
大人尚可以忍耐和等待,但孩子尤其是小月齡的寶寶,需要有穩定的進食規律,如果奶粉斷供,上海的多少寶寶要陷入折磨?
身為母親的曹晶,一想到這里,心便揪了起來。于是她立刻向自己地區的業務經理匯報,“能不能把奶粉寄到我家里,我來想辦法給需要的寶媽們送過去?”
經過一段焦急等待,首批20箱奶粉到了曹晶所在的小區,曹晶拉起老公搞裝修的板車就過去接貨。
曹晶所在的社區屬于沒有電梯的老式居民區,這意味著,住在四樓的她,至少要自己上下樓搬十幾趟。
疫情當前,她也顧不了那么多了。一邊搬貨,曹晶的手機卻不住地響。
“都是群里的寶媽在詢問奶粉的情況。”上海防控全面升級以后,許多寶媽被隔離在家中,孩子的口糧卻沒儲備,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每一條信息,都是求救的信號,曹晶不敢馬虎。
撂下箱子,曹晶就開始一個個回復。一位寶爸輾轉聯系到曹晶,語氣十分急迫。
“他的寶寶得了白血病,到處打電話買不到小孩子喝的三段,因為在化療,也不能輕易換奶粉。”
了解情況后,曹晶趕緊從她剛搬進來的奶粉堆中找出了整箱三段奶粉。她叫了一輛快車,讓司機幫忙送達。
20分鐘后,整箱奶粉抵達醫院。
月初以來,曹晶每天從早上6點多就開始跟寶媽們溝通,統計好需求后,她會在48小時之內就把急需的奶粉、尿布送出。
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一個母親對孩子天然的愛。
為了滿足每一位母親的需求、保證供應,每一箱奶粉,曹晶都會自己排好序號,并用記號筆在上面寫好名字和電話,方便小哥到配送地點取貨。
為了減少出門次數,曹晶會盡量一趟多搬幾個箱子出門,上下樓一趟總搞得渾身是汗。
一忙起來,曹晶有時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現在連5歲的兒子都知道,“小寶寶沒有奶粉吃,媽媽要去給小寶寶送奶粉。”
短短一周多的時間,從曹晶手里送出的奶粉近100箱,近百個上海普通家庭因為曹晶的堅持而解決了燃眉之急。
即使工作量遠超平時,在這樣的特殊時期,能成為“寶寶的小糧倉”,為寶寶解決“吃什么”的問題,曹晶依然覺得“值了”。
作為經歷過武漢疫情的湖北人,在上海疫情爆發之時裴全睇并未太過慌亂。
武漢封城的那幾個月,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確認今天家里的口糧是否充足,作為孩子的母親,這幾乎是她的本能。
此次上海疫情爆發,裴全睇相信一切都將好起來,但唯一擔心的就是嗷嗷待哺的上海寶寶們。
作為飛鶴奶粉上海門店的一線員工,她更覺得自己“不能什么都不做”。
在一線工作多年,她深知奶粉對于每個有寶寶的家庭是多么重要。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嬰孩的營養保障就更為困難。
孩子是全社會的希望,上海政府很快將奶粉確認為生活必需品,裴全睇所在的門店被批準為浦東地區唯一一家可以營業的母嬰門店。
但店能開了,人卻出不來。“可如果沒有員工到崗,寶媽們怎么能拿得到奶粉呢?”
裴全睇所在的小區并無陽性病例,她向小區說明情況,“我出去就不回來了,住店里”,在這樣的保證下,4月4號那天,裴全睇終于到崗。
一句“住店里”的承諾,承載著裴全睇的決心。疫情當前,她愿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上海的寶寶們負責到底。
裴全睇吃住在店
起初,飛鶴的線上訂單系統一直開放,大量訂單涌入,而店里只有裴全睇和其他兩位同事,根本忙不過來。
再加上疫情期間補貨困難,為了優先滿足急需的家庭,每筆訂單必須區分急迫程度,基于此,裴全睇所在門店的店長決定關閉線上訂單系統,直接在群內溝通,“要問他著不著急,先緊著急需的來。”
如果不是在店里值班,裴全睇不會想到像平日里“購買奶粉”這樣的小事,在特殊時期竟然會驚動警車。
一位寶媽因為家中寶寶“斷糧”,情急之下報警,在警方的幫助下,那位寶媽才得以來到賣場樓下取走了奶粉。
這樣“驚心動魄”的時刻,更讓裴全睇感到身上責任的重大。
駐守在店里的日子,裴全睇和其他兩位同事一起打地鋪,常常要從早上忙到夜里九十點鐘才有空吃上一口泡面。
每天拉貨時,都是對體力的一次考驗。因為地下停車場入口處的斜坡非常陡峭,裴全睇需要和其他兩位同事一起使“猛勁”才能把貨拉上來,每次都累得渾身是汗卻也無法洗澡。
采訪到一半時,裴全睇突然掉線,幾分鐘后,她重新上線、不好意思地解釋道,“剛是寶媽打來的電話。”
深夜十點以后還在解答寶媽的問題、溝通配貨已經是裴全睇這一周多以來的日常。
而她所有的努力,不過是為了保護更多的孩子免于承受不必要的病痛,在特殊時期依然能吃上放心的好奶粉。
“上一頓還是稀釋了最后的一點奶粉、兌了50毫升的水給寶寶喝的。”一位這位寶媽在聯系上裴全睇之前,自己的寶寶已經幾乎斷糧。
收到奶粉后,對方發消息說“感謝救命之恩”,這讓裴全睇既感動又心酸。
她清楚母嬰用品的特殊性,在特殊時期更容不得人懈怠。
在這短短的一周內,裴全睇還接觸到了不少需要“轉奶”的寶寶。
由于疫情管控,各地物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不少喝進口奶粉的寶寶瀕臨斷糧,作為國民品牌的飛鶴奶粉在貨源供應方面顯示出了相對的穩定性。
“疫情沒有給寶媽準備的時間,但在這樣的特殊時刻,我們的穩定供應就是給寶寶們的定心丸。”裴全睇說。
在這草長鶯飛的四月,上海卻正處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的關鍵期,令全國人民掛心,一個個擁有天真笑容的寶寶也正在懵懂中經歷著這場戰斗。
為了降低疫情對寶寶的影響,飛鶴作為國民大品牌,帶領全體飛鶴人迅速展開行動,盡最大努力支援上海,開通48小時社區奶粉送貨直通車。
飛鶴員工更是24小時待命,線上為寶媽答疑;散布全國的飛鶴貨運司機們,不舍晝夜地奔赴目的地,全力保障上海奶粉供應——愿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為寶寶們的“糧倉”。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們憂心牽掛著每個家庭的“心肝寶貝”,只因他們是貨車司機、是門店導購、是基層服務人員,更是平凡的父親和母親,是以天下寶貝安康為己任的飛鶴人。
在上海前線送貨的飛鶴員工
穿越時光不改的匠心與擔當,成就了飛鶴“國品之光”的佳話。
六十年來,飛鶴專注于為中國寶寶生產奶粉,旨在為中國寶寶的健康,也為中國的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這一初心,在疫情之中亦不曾更改。
特殊時期,這團聚集在一起的飛鶴螢火,亮若夜空星辰,暖若冬日陽光。
一如上海街頭綻放的白玉蘭,無數駐守一線的飛鶴人,愿以堅守迎來春的希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