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熱播劇很火,叫《親愛的小孩》,它講述了一對已經離異的父母,為了挽救患白血病的女兒所歷經的糾葛和抉擇。
這部劇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真實呈現了產婦的生育痛苦、丈夫缺位、產后抑郁、長輩冷漠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把未曾被人熟知的生育真相呈現在大眾面前。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這一點也被一些人稱作“該劇傳播焦慮”。
但七門兒覺得,相比于討論藝術創作,真實的現實生活更牽動人心、更值得被關注。 媽媽們所經歷的那些真實過往,更值得被看見、被聽見、被理解。
基于此,我們策劃了一篇稿子——我們與十二位媽媽們一起,聊了聊「孕期她曾經歷的那些事」。
從她們的真實講述中,我們看到了更加客觀、真實、全面的孕產故事。今天,我們也想把這些故事分享給你。
以上,是十一位媽媽的真實故事。
策劃這篇稿子,一半出于我自己的好奇,一半也是想讓更多人看到——
生育這件事,不是僅有“偉大”,還有“真實的疼痛”;
不是都源自“無奈”,也有“自發的、愛的動力”;
不是只有“闔家幸福”,也有“認同迷失”;
不是如傳言一般“洪水猛獸”,也有“水到渠成”。
我知道,人都傾向于聽自己想聽的話、了解自己贊同的信息,這是認同本能。
但我希望,人也能愿意,在“求同”的同時,允許“存異”。
因為還是那句話,人在單方面了解信息的時候,其實是沒有選擇權的。
就像,我們今天看到了更多元的生育故事,雖然沒有固定的答案,但起碼我們看到了別人不同的選擇,我們才有可能做出更合理、更遵從內心的自我選擇。
最后,還是希望,每一位女孩,都能有自由,做出生與不生的決定吧!
【一個彩蛋】
在我們的采訪過程中,有一位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她并沒有按照采訪提綱逐一回答,而是自己寫了一封小小的信。在信中,她回憶了自己懷孕及生育期間的真實細節。
看完她的信后,我鼻子酸了很久。
倒不是因為詞藻多么華麗,細節多么動人,只是你從她的言語里能感受到一種平靜的力量感。
仿佛我從她的信中,學到的不是如何成為一個媽媽,而是如何成為一個對任何事情負責的人。
我想,這用來作為這一篇的結尾,或許更為合適。
最后,祝愿本次策劃中,所有接受我們采訪的媽媽,以及全天下所有的媽媽,以及所有女孩,都可以平安健康,過好她們自己所選擇的生活。
@熊貓媽媽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朋友圈自孩子出生起,就會記錄整月,時至今日出生已2090天——5歲8個月余,從未遺漏。自問從不是一個持之以恒的人,許是越發念舊所致,也可能是擔心終有一天會忘記曾經的點滴。
經常有人問我要不要二胎,第一反應就是“絕不”,嚴重的孕吐反應讓我懷孕初期就暴瘦10斤,即使醫生一再非常溫和的開導我,很多人都會這樣...后面都會補上等等,但依然焦慮非常。永遠看不到頭,每天三餐白面條的日子,持續到3個多月別人孕吐結束時,我開始“吐血”——是食道終于不堪負荷的應激反應,每天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著,簡直生無可戀,終于在6個月才趨于恢復。
所幸除此之外,并無任何煩心事,孕期全程在家休養、全程私立醫院、醫生護士溫和專業、家人耐心忍讓、孩子發育良好,因此即便以高于標準0.1的指數被判定妊高糖,每天四次扎手指頭記錄血糖和飲食,也并沒有太影響心情。
38周產檢時因羊水過少直接被扣留,突然被告知要火速當媽內心些許激動and緊張,當時胎兒并未入盆也沒有指征,果斷選擇剖。有個小插曲,在隔壁產房痛苦的哀嚎聲中,我在毫無痛感的情況下待產,跟醫生和家人聊閑天,當然生完后打促進宮縮的吊瓶,疼到渾身發抖就是后話了。
生產過程中,我因麻藥過敏,胃里翻江倒海但實則空腹,有一瞬間甚至覺得意識模糊,但想到我的孩子出生不能沒有媽媽,突然清醒過來。當聽到孩子哭聲,我甚至沒有什么切身感受,但醫生抱過來告訴我是女孩,并讓她親我一下時,我才終于覺得“太棒了,真的是女孩”(我本人更喜歡女孩)、“她好涼”、“我終于解放了”,后知后覺才有些鼻酸。
有孩子之后,我與老公時常探討,發現變得心軟了太多太多,在搜索《親愛的小孩》介紹時,我就決定不看,因為不愿去感知一個這么小的孩子的悲慘經歷(選擇放過自己)。甚至新聞看到類似遭遇,都會覺得心疼到無以復加。
我原本即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大學在國外偶然認識先生,畢業結婚,次年生女,無特殊契機,隨遇而安,但閨蜜是對婚姻和生子比較抵觸的人,對于恐婚恐育的人,可能幾句言語有些許蒼白,但婚姻和孩子會予人滿足,過程或許坦途、或許荊棘,但終歸是向好的。
作者:婧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