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創36計
養娃的需求越來越多,娃的衍生產業也被安排了,各顯神通,開啟了娃創36計。
土豆是一名畫手,她是學設計出身,最開始她會在微博上接一些明星的漫畫版稿子用于做周邊,后來開始有粉絲找她畫娃的設計稿。
據她介紹,其實粉絲來做娃,基本是為愛發電,不會從中盈利太多。
像一只娃娃的設計稿平均大約在200—500元不等,打樣費一般在1000左右,訂單量越大,娃的單價越低,一般裸娃在50塊錢左右。
這點也得到了安若的同意,她了解到,很多大粉并不需要靠做娃來盈利,他們通常會扣除掉必要的費用,然后用這筆錢以明星的名義來做公益,這也是很多粉絲愿意支持大粉做娃的原因。
“不過也有很多所謂大粉被粉絲排雷,不是不讓你掙錢,可你不能打著做公益的名義盈利”,安若說這就觸犯到了粉絲的逆鱗。
小蘇也科普道,“雖然這里面有賺錢的門道,但飯圈大粉如果知道了你在組織做這件事情肯定會要求你屬性很純,不能說對家賣自家娃娃或者cp粉賣單人或者雜食(多重屬性)來賣。”
除了賣娃之外,“娃創”里相對盈利較多的是娃衣。那些來自“頂流娃太”常常一件難求,甚至被炒出高價。像白桃汽水、酥餅仙、木鬼等KOL的娃衣在閑魚上可以溢價4、5倍。
土豆目前就是一名娃衣設計師,她跟朋友合伙開了微店,雖然還沒做大,但已經開始盈利了。
土豆的店里都是手作的娃衣,相當于“私人訂制”,這是目前很受歡迎的娃衣形式。
“給娃設計衣服要跟給小孩兒設計衣服一樣,不僅要考慮款式,還要考慮季節性、節日性,有的時候還要去了解娃的背景和性格,你當娃是活的,你設計出來的衣服才有靈魂”。
土豆現在也在考慮要不要跟工廠合作做一些批量的娃衣,畢竟批量生產價格不高,平均每套不超過50元,很適合走量,但這又很容易沒有特色。
有了“娃衣”就少不了“娃片”。一般粉絲會自己拍攝娃的日常,但攝影技術不太好的粉絲也會選擇“娃片”攝影師給自己的娃拍照。
這些攝影師均價在100塊錢以內,可拍室內、室外,有的還包括給娃做造型。
一般拍骨架的要比普通的貴一些,帶骨架的可以拍定格動畫。后期也會進行調色、修圖,跟普通人拍寫真差不多。
而娃圈的火熱也盤活了一部分“黃牛”。疫情以來,朋友圈的黃牛開啟了啥都賣的模式,娃就是黃牛們新開拓的業務之一。
不少娃都做成了限時限量的銷售,粉絲要買基本得靠搶。這搶的中間就給了不少黃牛機會,這也是很多娃溢價的原因。
一些明星最近爆火了,那么他的二手周邊娃娃們的價格就會被炒上去。而因為娃的周期太長,可能到手了粉絲都脫粉了,黃牛還得預判明星的大紅程度。娃娃的價格是跟著明星的流量不斷變化的。
棉花娃娃會是門好生意嗎?
任何一個小眾圈子的走紅都免不了野蠻生長。
根據微店在《2021棉花娃娃玩家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棉花娃娃線上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而2018-2019兩年間,棉花娃娃玩家線上支付訂單數增長情況,同比上年增長率均超過200%。
這10億元背后,伴隨的是侵權、供需不匹配、資金安全等多重隱患。
明星周邊侵權向來是圈子里的“潛規則”,不少藝人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粉絲制作的棉花娃娃算不算侵權呢?搜狐娛樂咨詢相關律師,得到的答案是:只要有明確的明星屬性,不管盈利與否都屬于侵權行為。
據律師介紹,但凡使用了明星本人或者其作品中的形象,沒有進行官方授權進行二次創作使之盈利或者商用的都屬于侵權行為。
但因為明星和粉絲之間的關系,大多數明星并不會因為被售賣周邊去維權,一是維權的時間漫長,二是并不會得到太多實際的利益。
而棉花娃娃的市場上也存在一些明星的衍生的娃,它們可能不專屬于某一個明星,而是CP粉的產物。面對這種情況律師也表示,這是在打擦邊球,如果在售賣時明確表示來源于某些明星的屬性,本質上仍然侵犯了明星的肖像權,不過如果要追究責任的話取證會相當繁瑣。
明星不追究不代表“侵權”就沒有隱患。隨著娃圈的火熱,一些影視劇早已開啟了“官方娃”。
《山河令》《開端》《恰似故人歸》《獵罪圖鑒》等劇綜的都有官方授權棉花娃娃,雖然官方的娃相比粉絲的野生娃價格要高,娃的外形也沒能讓一些粉絲滿意,但官方得了“正版”倆字,在法律范疇是站得住腳的。
也許是意識到了法律上的安全隱患,一些娃媽已經跳脫出明星周邊,開啟了原創娃模式。像白桃弟弟&汽水妹妹、奶酥、酪酪、撲棱蛾子等都是很受歡迎的原創娃,這些原創娃也占據了娃圈相當一部分的市場。
其次,娃圈的供需還不夠匹配,所以周期才如此漫長,也是因為市場不夠規范,娃圈內也存在著不少交易上的隱患,經常出現娃媽卷錢跑了的事件。
每次“娃圈”進入大眾視野,幾乎都是以一種獵奇的角度。大眾試圖在里面尋找商機、尋找噱頭。
不過就像每個紅極一時的小眾圈子一樣,娃圈也會突然涌入一群人喜歡,也很快會有人放棄,最終再次恢復平靜。而娃圈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只有不斷調整和規范才能走的更遠。(葉春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