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主變多
當然,不全是喪消息,也有積極的方面。
跟華策影視一樣,檸萌影視的出海收入也在持續增長。另外,其披露的內容營銷服務的收入也在增長。
檸萌影視來自第三方發行商的收入占比2019-2021年分別為2.6%、2.8%、5.7%,這個來自第三方發行商的收入主要指的是海外市場發行的收入,可以看到占比提升很快。
所謂內容營銷服務說白了就是廣告,包括植入廣告、在視頻網站播映時投放的定制創意廣告、針對廣告主的目標消費者量身定制的全案營銷活動。
檸萌影視內容營銷服務收入三年來持續在增加,2019-2021年收入分別為5883萬元、6596萬元、1.1億元,增幅分別為12%、67%。對應地,廣告客戶數也持續在增加,2019-2021年分別為29家、37家、61家。
具體到劇集,《小歡喜》《小舍得》《小敏家》的內容營銷服務收入最高,分別為5412萬元、5389萬元、4238萬元。
老四不如老大穩
各業務板塊的趨勢有好有壞,但總的來看,檸萌影視的業績是承壓的,經營上沒有已經在資本市場多年的老大華策影視那么穩。
2019-2021年,檸萌影視的收入分別為17.94億元、14.26億元、12.4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8040萬元、6255萬元、6091萬元,都是逐年下降。
華策影視2017年、2018年高光時刻的年度總營收分別達到了52.46億、57.97億,2019年暴跌至26.31億,2020年爬升至37.32億,2021年微增至38.07億。
2017-2021年,華策影視的凈利潤分別為6.34億、2.11億、-14.67億、3.99億、4億。2019年的巨額虧損包含了資產減值損失,當年華策為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和商譽提資產減值準備共計13.1億。
在營收較過去大幅縮減的情況下,華策2020、2021年維持了4億左右的盈利,說明其在經營上相比同行還是很有獨到之處。
聚光燈下盡是殘酷
華策在財報中稱其規模是全行業第一,檸萌在招股書中引用第三方調研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0年的收入計,檸萌在所有中國劇集公司中排名第四,在高度分散的劇集行業中,占總市場份額的2.9%。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有超過22500家電視劇相關公司,其中前五大劇集制作公司約占19%的市場份額。
擺在面前的事實是,行業老大辛辛苦苦干一年4億利潤,行業老四干一年6000萬利潤,而它們面對的未來趨勢還不美好。其他上萬家公司怎么活,可想而知了。
這是一個被聚光燈照射的行業,看起來光鮮亮麗,非常高大上,但底下,卻盡是殘酷。
分賬劇革命
還有一個全行業都不得不面對的變化。
電視劇分版權劇、定制劇、分賬劇。以前直至現在,頭部大公司主要還是以版權劇業務為主。
通常,在劇本完成之前,制片方就向播出平臺預售劇集并收取預付款,從簽訂協議到劇集首播期間,分期付款逐筆到賬,也就是說,只要保證劇集播出了,制片方就拿到了所有授權費。
除了授權費,還有“獎金”。如果播映的劇集在一定時間內貢獻超過規定數量的新會員訂閱或會員續訂,就超過規定數量的每個新會員訂閱或會員續訂平臺要給片方額外獎勵。
而定制劇是拿勞務費給平臺干活,風險更小,怎么播完全是平臺的事兒。
這兩種生意都是To B模式,平臺說了算。如果播出效果不好,平臺認栽。
但平臺也想降本增效,分擔風險,同時激發創新,回歸作為一個平臺的本質。現在,各家都在試水分賬劇。
分賬劇跟網絡電影,或者院線電影類似,是To C生意,收入有多少全看用戶的點擊觀看,而觀看量又依賴題材、明星、口碑、營銷、平臺給的曝光位置和時間等,對制片方來說,變量多了,風險大了,但暴富的機會也多了,如果產出一個爆款,收入是沒有上限的,相應的,如果無人問津,投資損失自己承擔。
對觀眾來說,有競爭和創新當然是好事,這樣創作者會更重視觀眾的喜好,而不僅僅是服務于金主爸爸。
設想這種模式如果能帶來活水,成為趨勢,未來可能對行業產生重塑,各家頭部公司也都得跳出安逸窩,適應來自市場的挑戰。
華策在年報行業分析里寫道:“隨著產業鏈各環節的成本回歸理性,產業鏈各參與方進一步聚焦創作本身,精品化進程明顯加快。以品質保障和市場化定價為基礎,結合創新激勵,以版權劇、定制劇、分賬劇等為代表的商業模式日趨成熟。新形勢下,企業更需要及時‘強身健體’、‘蹲好馬步’,適時修正發展戰略、靈活調整市場策略,保持發展的韌性。” (哈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