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平臺喊出“降本增效”的口號,影視行業錢緊不再是什么秘密。
實則在更早之前,作為影視劇的原產地橫店,早就感知到了這種蕭瑟。
最直觀的變化是,劇組變少,去年同時段的橫店有三十多個在拍劇組,而如今只有十幾個,而且不少都是只拍一兩個月的小劇組。
有導演透露,這一兩個月有不少戲,或因疫情,或因資金,開拍計劃擱淺。
有特約演員直言,戲約變少,收入銳減,自己只能幫別人的短視頻拍段子賺錢還房貸。
還有的人,在愈來愈差的行業形勢面前選擇轉行,有的轉戰短視頻平臺靠流量變現,有的離開橫店進廠當打工仔。
“降本增效”下的橫店
視頻平臺走到這一步,一切有跡可循。
外部原因是受稅收風波、疫情的影響,內因則是影視行業高速發展的這幾年,出現了太多亂象和泡沫,如天價版權費、天價片酬,天價IP等,等泡沫被擠破,寒冬來臨,大家才發現自己在裸泳。
去年末各大視頻平臺的裁員潮讓影視從業者更是雪上加霜,平臺資金捉襟見肘的事實顯而易見,在此情況下,大量小型項目被斃,一個月只通過幾個大項目成為了常態。
2022年窘境更甚,騰訊視頻4月份開了以“降本增效”為主題的早春業務分享會,針對自制劇和定制劇相關的十多個工種進行了“限價”。
據“影視毒舌”公眾號透露,該分享會上明確了“導演、編劇單集報價最高30萬,一線演員最高片酬約為2500萬,頂級大劇宣傳費用約300萬”。
制片人王穎雖然因為疫情沒有參加這場會議,但從業內朋友那里她也聽到了風聲,“網傳的限價應該是針對S級項目,其他項目還要逐級往下降,還沒簽約的項目都要重新議價,人數、天數這些都要按最必需的情況來做預算,有空間就要壓縮。”
在“降本增效”成為平臺目標之前,作為大部分影視作品的原產地橫店,最先感知到了這種蕭瑟。
據“橫店片場”公布的信息可知,在去年的5月份,差不多同時有三十多個劇組在拍攝,而今年5月份,只有十幾個,數量減少了近一倍!
作為橫店的“老人”,特約演員張小明對這種蕭瑟也深有體會。
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劇組變少,大戲不多,在拍的很多都是小劇組。“以前大戲多的時候,一拍好幾個月,我們作為特約演員也能連續工作很多天,但現在很多小劇組,一兩個月就拍完了,我每個月也就工作幾天。”
做演員之外,張小明還開設了一家幫群演打印見組資料的攝影工作室,以前人來人往的攝影工作室,如今沒什么人。而身邊開民宿的朋友,因為疫情影響,游客銳減,為了維持生計,只能把民宿轉做出租屋。
正在橫店拍戲的導演孫文治也透露,橫店劇組確實肉眼可見地變少了,身邊也有不少朋友本來計劃這一兩個月開戲,有的受資金影響,有的受疫情影響,都擱淺了。
隨著平臺“降本增效”發展方向的確定,行業形勢似乎只會更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