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最大的謊言是什么?
澄清緋聞時的“普通朋友”,登上熱搜的“炸裂演技”,還是粉絲掛在嘴邊的“哥哥只有我了”?
Emmm…我再提供個思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劇宣戰報。
無論劇糊成什么模樣,砸穿收視底盤或者口碑撲到深淵,宣傳人員都能從犄角旮旯里刨出超多個“第一”“前十”“破億”,生成一張張無比華麗的戰報。
那到底如何判斷一部劇是撲是爆?
有一條鐵律。
看主創發沒發瘋。
一般劇撲了,主創也就都“瘋”了,且瘋的姿勢千千萬。
最近,《說英雄誰是英雄》親身驗證。
主創跟被傳染一樣,一個接一個作出讓人滿頭問號的舉動。
首先是《說英雄》開播三天,超越妹妹敏銳地發現播放量不太行。空降超話,下場發了條微博催粉絲做數據。
還可以理解為有事業心。
沒過幾天,另一位主創劉宇寧在直播時為自己在劇中的演技與人設挽尊。每一句發言都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先銳評一波“大部分古裝戲”“用不了太多演技”。
再揭露古偶劇流行生態背后的秘密。
是《長歌行》憑皓嫣cp小火一把總結出來的規律嗎?
這些話有錯嗎?沒有,相反非常實誠。
可當它真的從一位資源不錯的演員口中說出來,莫名讓人眼前一黑。
難道,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缺失已經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了?
能讓身經百戰情商頂級的劉宇寧有此反應,《說英雄》拿不出手的數據可能是助攻。
作為一部主角都有點小流量的武俠劇,播到24集,豆瓣才開分。
這個分數已經不錯了
顯然,讓此劇最大流量……
李木戈,壓力很大,成天挨罵。
但不得不說戈戈很有擔當。
一場備受爭議的強奸戲讓他站上風口浪尖,主動擋在了幾個年輕人的面前。
劇里,雷純 (孟子義 飾) 為了保護女主溫柔 (楊超越 飾) 挺身而出,被蒙面人侮辱。
小說中,雷純的反應是“我是江湖兒女”,“就當被狗咬了一口”。
劇里,雷純用雪埋住處子血,回家瘋狂洗澡抓撓自己的皮膚。
男性導演對于“失貞”片面而傳統的處理,顯然有些誤讀了原著中雷純這個女性人物,也低估了觀眾對男凝式強奸戲的容忍程度。
于是,李木戈廣場上罵聲一片。
從開播起就被陰陽怪氣是“被營銷出來的導演”的戈戈不干了,在微博與網友對線至黎明。
這標點符號的使用頻率,一看就是憤怒、焦躁等情緒驅使下的激情短打,甚至幾乎失去了基本的表達能力。
怎么能每個字我都認識,但連在一起一點都看不懂???
李是瘋了嗎?木有事吧!戈戈。。。
港真,如果只是一場戲的問題,導演不滿觀眾激烈批評還情有可原。
但耐著性子把《說英雄》追到現在就會發現,這劇的問題隨著劇情發展只增不減——
一是分不清人物主次,男一女一一半時間不在線;二是導演理解的人物與觀眾期待有偏差;三是高光場面幾乎全無,情感爆發的戲份還沒爆就泄氣了。
木戈,小作文寫得很好,但是劇不是那么回事兒啊……
當然,光是劇撲就能讓主創們破如此大防嗎?
我看不見得,在座的幾位又不是沒撲過。
深究其背后原因,可能是他們早就預設好《說英雄》的成績不會差。
李木戈不必多說。
在開播小作文里透露,自己為這個項目籌備超過兩年的時間。
成功影視化《東宮》和《司藤》,“會拍女人”“會拍風景”各種名號幾乎要把他捧上神壇。
他對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必然抱有極高的期待與信心。
幾位主演在劇宣上也尤其賣力。
開播前自費拍寫真,熱度有;
換同款卡通頭像,團魂有;
開播后更是時不時連麥直播,營業也有。
一旦發現早有的期待、付出的努力沒有獲得期望的回報,心里難免不平衡。
因為類似落差破防的遠不止這個劇組。
演員,有次次下凡次次撲街的小花、中生。
從內涵播出平臺剪輯到放棄掙扎躺平任嘲。
編劇有江南,三大IP一年之內三連撲。
《九州縹緲錄》播出前胃口吊得有多足,播出后口碑崩得就有多快。
《上海堡壘》加入了《流浪地球》的對照組。
《龍族》改編的游戲《龍族幻想》逼氪到讓死忠反感。
如此種種,江南的回應竟然是——氣急敗壞在《龍族5》割開了人氣最高的楚子航的喉嚨(割了但沒完全割)。
這是跟粉絲賭氣還是“報社”?
導演有擅長放狠話的馮小剛。
《一九四二》上映前,他仿佛已有預感——
“我為此賭上之前12部影片積累的人氣,我相信我對觀眾的判斷。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即使輸得精光也無憾。”
《我不是潘金蓮》和《私人訂制》接連被噴后,他的態度360度反轉——
從“相信我對觀眾的判斷”變成了“因為有那么多垃圾觀眾,才有了那么多垃圾電影。”
從一種極端,走到了另一種極端。
但他們的破防能一概而論嗎?
不。我始終認為,主創的“應激反應”是要分情況討論的:
一種是被戳穿的惱羞成怒。
像學生時代不及格的卷子被傳閱全班示眾,那些離譜到極點的錯誤或失誤成了笑料。
自然會臉漲得通紅,找一個又一個理由出來辯駁。
一種是被“背叛”的悲憤交加。
《一九四二》是爛片嗎?
當然不是。
只是其題材和風格形成了不低的觀影門檻。
但時間會給它平反。十年間,豆瓣評分從公映的6+爬上了8分。
馮小剛是習慣性甩鍋+破防嗎?
我覺得,也不算。
他的憤怒,可能源于失去了與觀眾同頻共振的橋梁。
選擇相信自己還是聽取他人意見,是一道很難的習題。
跑出來吵架,還莫名有一種和觀眾“打是親,罵是愛”的詭異cp感在。(對不起我哪來的斯德哥爾摩
觀點不一致,不代表馮導的立場與觀眾不一致。
能看得出來,觀眾想看好作品,他也想拍好作品。
同樣,李木戈的激烈反應,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在乎—— 在乎觀眾的感受和意見。
但表達和理解之間,往往因為微小的差距而產生天塹一般的溝壑,更何況是情緒上頭后的言論。
正如那句“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而所有主創的反應中,我最最害怕的一種是不在意。
《擺渡人》備受質疑后,王家衛也許有些尷尬,發了一條微博承認有缺憾,但“我喜歡”。
他自己可能也沒想到,轉評區幾乎成了內娛明星的站隊大會。
那只為你們喜歡,拍出來給誰看呢?
你們喜歡的又是什么?是王導的戲呢?還是上王導的戲呢?
沉默的螺旋一點點把“我不喜歡”的聲音淹沒,直到——
曾“窮到‘卡里只剩一百萬’”的王傳君出來“唱反調”。
圈內人的抱團狂歡帶來的不適感,甚至比直接被罵“垃圾”來得更強。
所以我寧愿看主創跑出來和觀眾吵架,也不愿意看劇宣用豪華戰報捂觀眾的嘴。
說不定吵著吵著,李木戈就從觀眾抨擊他的點里悟到了些什么。
最起碼被嘲笑之后,他應該不會再用PPT轉場了吧。
應該……不會……了吧……
說不定吵著吵著,小剛突然就明白了“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的后半句: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卻也不必因此就把別人都當無可救藥的傻瓜或一概斥為別有用心。”——王朔,《看上去很美》
或許吵著吵著,觀眾也有了更寬容的心態和更高的要求。
能理解創作者的難處,也能欣賞多種形式的美。
總比死氣沉沉、商業互吹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