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馬面裙被雕抄襲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網友群情激奮,結果對方玩命裝死,當做無事發生。
(資料圖)
中華上下五千年,民族智慧結晶里的文化審美,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豈容外人隨便篡改。
可是打開電視,古裝丑男刷屏讓人無奈、古裝倭化讓人無語。
不禁讓人疑惑,我們的高級審美去哪兒了?
有人在丟棄傳統,有人在發揚文化之美,就沖這個,小妹必須要狠狠夸贊它一波——
《七夕奇妙夜》
河南衛視,這個在省級衛視里幾乎沒啥存在感的電視臺,這兩年通過傳統文化出了圈。
以至于很多人還在發問,河南衛視咋突然火了?
一夜爆紅其實是偽命題。
紅的背后,是無數工作人員付出的精力,更是觀眾對傳統文化之美的認同。
而今年的《七夕奇妙夜》同樣惹人關注。
沒什么流量,沒什么話題,但河南衛視依舊在認真做自己。
在元宵奇妙夜、中秋奇妙夜之后,他們再次推出了《七夕奇妙夜》。
七夕,又被稱為是乞巧節,不僅相伴著牛郎織女的傳說,這個節日更寓意著女子的智慧和巧心。
星空之下,一群婀娜多姿的青衣女子以水為鏡翩翩起舞。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媚而不妖,艷而不俗”。
其實在今年的春晚上,河南衛視選送的節目《只此青綠》讓觀眾看到了國風之美。
別看只是幾分鐘的舞蹈片段,對于舞蹈演員們來說,卻是十余年的勤奮苦練。
如果說星空是特技包裝出來的效果不足為贊,那么以天地為舞臺的山林之中,更展現傳統文化里“天人合一”智慧哲理。
美,還是美。
在山林間,蟲鳴鳥啼,琴瑟相起。
舞者們穿梭在廣袤的大地之上,飛躍于青翠的密林之間。
如果說當年《臥虎藏龍》讓人看到了武俠中的“氣”,那么這段舞蹈,則完美詮釋了中華智慧里的“韻”。
看舞顏如玉,聽詩韻似金。
舞者們舞出了古人口中的“舞余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妙哉妙哉。
除了節目,此次還加入了三個故事。
貫穿古今,從愛情、責任、力量等展現了女性之美。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北宋的乞巧節上,這天女子們盛裝打扮走入街頭鬧市,賞燈、猜謎、尋樂。
街頭人群不時發出陣陣掌聲,走近才發現,是有人在雜耍。
而不遠處,則是一位老者在拉動墜胡。
一首有力的《步天歌》,為聽眾描繪了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悲劇。
到了晚上,狂歡才真正開始,整個汴京燈火通明,此情此景就連天上的神仙們都忍不住下凡樂呵樂呵。
傳統樂器琵琶笛子嗩吶齊上陣,伴隨著一曲說唱版的《牛郎織女》,大家歡聲笑語,好不快活。
天上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人間意氣風華的公子和窗邊賞月的小姐一見鐘情。
愛情的產生,只是一瞬之間。
但愛情卻可以亙古不變,綿延千年。
當時間來到上世紀70年代,河南安陽婦好墓被發掘。
婦好是商朝戰功赫赫的女將軍,甲骨文上對她的英姿風采,足足有300多條記錄。
帶隊的考古女學者望著那些青銅器上的文字陷入了深思,這些的贊美不僅是對婦好所做出的貢獻,也是她本人愛情的見證。
在其去世后,丈夫商王武丁更是夜夜思念,一遍遍呼喚著婦好的名字。
時空交錯,魅影重疊。
這個故事最大的亮點,通過加入重生、輪回等玄幻因素,讓考古的女學者穿越到3000年前,看到了武丁。
二人在虛與實的邊緣里,完成了跨越千年的相見。
夢中夢醒,緣起緣滅,唯有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當然,本次的《七夕奇妙夜》也并未都以愛情為主線,還有道德經里老子對“上善若水”的感悟。
進步女學生參加青年運動,在列強入侵國家時毅然放棄留洋機會,決定投身報效國家。
貫穿古今,也延續了以往“奇妙夜”所要展現的內核,文化智慧和文化自信。
文化作為民族的根基,一直以來都是我華夏強壯的根源所在。
但從馬面裙被抄襲,各種傳統元素被他人挪用,甚至于我們國家過了千年的節日都被他國申遺。
國家間的競爭,除了軍事上對抗,當然也包括文化軟實力的較量。
當各大衛視都在竭盡全力去“模仿”“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的節目模式,以現代時尚引領當下潮流,大肆收割流量之時。
傳統文化卻被漸漸冷落。
更被冠以“過時”“守舊”等標簽,被年輕人嗤之以鼻。
人們能哼唱出流行的歐美音樂旋律,卻對民間戲曲不屑一顧。
會彈奏鋼琴、小提琴、薩克斯就是高大上,拉二胡、吹嗩吶就是品味差。
而河南衛視的爆紅,則間接說明了,節目想要出圈,就不能只是埋頭做自己的,更應該兼聽其他聲音。
形式上,除了堅持傳統藝術的表達之外,也在想辦法去和年輕人建立溝通。
無論是編唱RAP版本的《牛郎織女》,還是請歌手張杰來助陣,又或者加入漫畫等元素,都代表了節目組包容開放的態度。
都說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從“被看見”開始。
那么作為觀眾,我們更應該善用心看見——去支持,去傳頌,去贊揚、去捍衛、去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