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青年導演文牧野、姚婷婷、李亙、陳劍瑩,青年編劇余曦,學術嘉賓陳剛、楊乘虎出席北京國際電影節和大學生電影節聯合主辦的主題為“青春表達與時代精神”的青年電影人論壇,一起探討電影創作。
文牧野拍過《我不是藥神》《奇跡·笨小孩》,票房和口碑雙豐收,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前途的青年導演之一。
他的電影植根于現實,又注重商業性,能平衡好作者表達和俘獲大眾之間的關系。另外,他電影里的群像戲很突出,每個人物都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談到創作,文牧野說,他并沒有什么訣竅,就是寫劇本階段不斷采訪,做調查,《我不是藥神》采訪了很多醫生,《奇跡·笨小孩》走訪了很多電子廠,獲得一些可以寫入電影的細節。文牧野覺得拍電影寫人物就像種地,不可能不耕地,該種種子種種子,該刨地刨地,該施肥施肥,這些工作都要做到位。
至于他電影里配角都比較鮮明這個特點,他覺得并是不為了群像而群像,只是有時候單獨的個體不能構成一個面狀的現實,需要更多人物,而他希望配角在有限的空間里更立體一些,所以花在這上面的時間更多一些。
在把電影拍好看這件事上,文牧野覺得更多是做平衡,表達的深刻度和好看性有時候此消彼長,做這個平衡很難的。“我們經常開玩笑說,你又想省錢,又想賣的好,又想藝術體系,其實它很難調和。”調和的過程中,導演優先判斷的是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最后根據不同的電影不同的題材找到一種平衡。
最后,主持人問他對未來的新主流電影有什么期待,文牧野說,他希望市場上百花齊放,啥題材啥類型都有最好了。(哈麥/文 馬森/圖)